方面軍的總兵力為步兵約138個大隊。”
兵力是很緊張的。橫山幸雄回憶說:至於是在討論以哪一地區的中共勢力為主要物件的問題上,曾進行過多方研究,結果選定了冀中地區。冀中地區是河北省中部的糧倉地帶,在戰略上、經濟上居於重要地位,中共勢力已經在此根深蒂固,由於該地區已成為對缺乏農產品的太行山區中共根據地供應、培養戰鬥力的基地,因此,可以認為只要扼殺該基地,就會收到很大成效。
從這段話看,當時日本人選定冀中作為這一年“掃蕩”
的首選目標,是出於這樣幾個原因:第一,經濟的,冀中是華北重要的產糧區,佔據冀中,可以奪取糧食及其他物資;第二,軍事的,佔據了冀中,可切斷太行山區八路軍根據地的糧食供給,從而削弱其軍事實力;第三,政治的,冀中是中共“根深蒂固”的根據地,如能一舉摧毀,自然有其政治上的意義。
1941年底1942年初,華北日軍佔領區的糧食狀況十分緊張,日方文獻宣稱:當時華北糧食需求情況,主食的自給率(生產對需要的百分比),可推斷如下:麵粉為53%,雜糧為98%,軍用大米為20%。
如果不把滿蒙、華中、南方的援助算在內,即使呼叫現有庫存糧食,並且嚴格執行配給及調整消費,米到1941年底,小麥到第二年青黃不接時,估計就要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1939年底,華北漢奸政權實業部總長王蔭泰就說:“政治的要訣在於民生,而民生的基本在於有吃,華北政治的先決問題是吃飯問題。”日華北派遣軍第四科高階參謀有末精三聽了這話,“感受很深”,說這話“一針見血”。日本人充分意識到,“沒有糧食,就不能確保治安和開發資源。”
“確立糧食對策是治安工作和安定民生的基礎,是完成各項政策的根本。”為此甚至提出一個口號,叫“糧食第一主義。”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糧食問題就顯得更為重要和不容忽視了。因為沒有糧食,已不僅僅是“不能確保治安和開發資源”的問題,還關係到所謂“大東亞聖戰”能否支援下去的問題。日本大本營要求,華北的糧食,不僅不能輸入,還應設法輸出。對此,戰後日方軍史研究人員,倒是理解得相當透徹,他們說:在此,筆者想要指出的是,正如方面軍所認識的那樣,華北是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對此要求則比過去更為迫切……因此,華北治安戰的政治目的淡薄了。總而言之,作戰目的在於取得和運輸供應日本的物資,確保資源地區及交通線。肅正作戰和警備的任務也都歸結於此。
當年的冀中軍區政委,解放後當過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和商業部部長的程子華,也十分強調敵人“掃蕩”冀中的經濟背景。他說:這次日軍對冀中的“掃蕩”(指“五一”大“掃蕩”),是在新的困難條件下進行的。由於長期侵略戰爭的消耗,物資非常匱乏,南洋作戰暫時勝利,使日軍獲得攫取巨大資源的場所;可是,南洋缺乏熟練工人,加上英、美實施焦土抗戰,很難開發和利用南洋物資來挽救它目前經濟上的困境。相反,日軍在南洋作戰中消耗沉重,得不償失。所以,日軍目前的物資來源更加短缺,經濟困難愈益加深。正因如此,日軍在華北的經濟掠奪,就不得不變本加厲,不得不提出“確保華北”作為其支援“大東亞聖戰”的“後方兵站基地”的口號。
敵人要確保華北,須先確保冀中,因冀中平原沃野千里,物產富饒,是華北主要產棉區與產糧地。軍事上冀中是八路軍晉察冀邊區的平原堡壘,與北嶽山區唇齒相依。
故敵人把冀中平原與八路軍的關係比之如滇緬對於中國,烏克蘭對於蘇聯一樣。因此,這次日寇對冀中的“掃蕩”,既在於置我邊區軍民於死地,又為了從冀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資,以解決它由侵略戰爭所帶來的嚴重經濟困難,並使戰爭能夠維持下去。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從冀中開刀(9)
如果把華北日軍比作一群餓狼,那麼冀中就是一塊最讓他們垂涎欲滴的肥肉。
既然首選作戰地區已定了下來,那麼,再下一個問題就是:採取什麼辦法,使這一“非治安區”迅速轉化為“治安區”?日軍第110師團參謀長中村三郎少將,提出不搞“掃蕩”,而是多安據點。他說:像一陣風似的###,並不能捕獲敵人。不如從一開始就編成多數輕快機動的###隊,分別部署在作戰地區內各要點待命,利用各警備隊現有的偵察諜報和聯絡網,一旦接到敵情報告,立即出動,採取反覆合擊的“居座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