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3部分

上。

只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十八架“超級黃蜂”全部在機場降落,看著這些全金屬結構的飛機,那些只能駕駛老式“黃蜂”式戰鬥機的飛行員們都非常羨慕,不等所有飛機降落,他們就已經擁上去研究“超級黃蜂”了。

孟飛跳下飛機,吩咐一名飛行員將坐艙裡的那臺電子管收音機搬下來,而他本人則信步走向航空指揮塔。

沒等跨進航空指揮塔,就聽見天空中傳來發動機的轟鳴,孟飛抬頭望去,看見一架大型飛機正從北方過來。

那架飛機顯然是一架轟炸機,而且與孟飛在航空署模型室看見的那種正在研製的最新型戰鬥機一樣都是單翼飛機。

第825章 政客與楷模

共和之後,中樞政府對西北邊疆地區的關注就日甚一日,尤其是當歐洲戰爭爆發之後,由於俄羅斯帝國忙於對德作戰,無暇關注亞洲局勢,因此,中國中樞政府就抓緊時機對西北邊疆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整頓,不僅增派了軍隊,而且也在各地建立起了廣泛的基層行政機關,考慮到當地的風俗、宗教、社會、語言等方面,這些基層行政機關裡僱傭了不少當地的頭面人物,利用這些人的傳統影響力控制地方局勢。

但是僅僅依靠這些上層人物不足以穩定當地局勢,而且這些人立場曖昧,考慮到當地局勢的複雜性,中樞政府還從內地移居了大量的農民,並按照軍事編制組織起來,配給武器,在邊疆地區墾荒,以進一步確保邊疆地區的穩定。

另一方面,中樞政府也決定加快西北邊疆鐵路事業的發展,用現代化的交通手段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並依靠現代化的交通手段帶動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同時也是為中亞地區形勢的突變做準備。

為了加快鐵路修建進度,不僅詹天佑將鐵路工程總指揮部設在伊犁,而且工程兵部隊也在熊秉坤的指揮下在天山隧道與橋樑工程中拼命的趕進度。

現在的西北邊疆地區,同時有兩條鐵路在趕工,一條是伊迪鐵路,由伊犁通迪化,另一條就是阿迪鐵路,由阿勒泰通迪化,目前阿迪鐵路已接近完工,只有伊迪鐵路的施工進度遠遠落後於計劃,為此,詹天佑不得不常駐伊犁,但是同時,他也會偶爾去一趟北疆的阿勒泰,監督那裡的鐵路工程。

現在,孟飛看見的那架正從北方飛向伊犁機場的轟炸機中就坐著詹天佑和他的幾名助手。

那不是普通的轟炸機,那是一架全金屬下單翼雙發中型轟炸機,代號“翠鳥”,是一種實驗機型,暫時沒有批次生產,僅僅只製造了二十餘架,供空軍轟炸機部隊積累單翼飛機使用經驗。

“翠鳥”式中型轟炸機與“超級黃蜂”式戰鬥機一樣,都設計於1915年,但是原型機的出現卻比“超級黃蜂”晚了半年,直到1916年底第一架原型機才真正交付空軍部隊使用,是一種新式武器。

與“超級黃蜂”不同,“翠鳥”的發動機不是直列液冷式航空發動機,而是星形氣冷式航空發動機,左右機翼各裝一臺這種發動機,為轟炸機提供強勁動力。與液冷式航空發動機相比,氣冷式航空發動機的生存力更強,因為這種發動機不需要複雜的液體冷卻迴圈系統,在空戰中可以儘量避免因為散熱系統中彈而失去動力,可以提高轟炸機的生存率,不過氣冷式航空發動機也有缺點,這種發動機的迎風面積大,因此阻力也大,相比之下,液冷式航空發動機的迎風面積很小,阻力也小,而且油耗低,使用這種發動機的飛機功率重量比比較高,唯一的缺點就是散熱系統容易中彈,而且維護起來比較複雜。

轟炸機比戰鬥機笨重,而且速度也慢,在戰鬥中容易遭到敵方戰鬥機圍攻,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翠鳥”式中型轟炸機才優先採用星形氣冷式航空發動機,以提高戰鬥中的生存力。

“翠鳥”式中型轟炸機最突出的特點不是它的發動機,而是它的機翼,這種轟炸機沒有采用傳統的雙翼或者三翼佈局,而是採用了下單翼佈局,在全鋁合金的機身中段前側下方內嵌翼盒,在翼盒上分別安裝左右機翼,而發動機就掛在機翼下方,並以整流罩覆蓋,以降低飛行時的阻力,在機身底部與機翼的連線處是兩根主起落架,與雙翼戰鬥機“超級黃蜂”一樣,起落架上裝有整流罩,而且不可收放。

這種特殊的佈局並不是飛機設計師最先提出的想法,這個設計方案直接來自於統帥堂,是總統命令飛機設計師修改原始設計方案,將雙翼變為單翼,以驗證單翼機的優勢所在,也正因此,“翠鳥”式中型轟炸機只是一種驗證機,沒有批次生產。

由於現在沒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