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懂,急忙向身邊的翻譯詢問,等翻譯將這段話翻譯完畢,司戴德的眼珠子轉了轉,琢磨著英國人到底想幹什麼。
中國近代海關權力的喪失要追溯到1854年,當時的英國、法國、美國三國領事強迫上海地方官員將江海關的徵稅行政事務交給三國領事設立的稅務委員會接管,這可以看作是“海關國際化”的第一步,之後,清廷的海關權力逐漸落入列強掌握,而《辛丑條約》之後,海關就成了一個“國際衙門”了,這個衙門裡,雖然華人僱員很多,但是真正的主導者是衙門裡的外國僱員,俗稱“洋員”,這些洋員的數量是按照各國在華勢力的大小分配的,其中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籍的洋員人數最多,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洋員也逐漸增多,其中有幾人還擔任了幫辦職務,屬於高階洋員。
海關的最高行政官員就是總稅務司,但是這個職務卻輪不到中國人擔任。
海關主管進出口事務,對於各國對華貿易的開展至關重要,因此,這個“總稅務司”職務的爭奪也非常激烈,不過這個職務基本上一直由英國人擔任,尤其在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透過國際借款與清廷達成了協議,根據這個借款合同,總稅務司一職將一直由英國人擔任,至此,英國完全把握住了中國的海關大權,與各國一起,主導著這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
在這種局面之下,中國自己的工業能夠發展起來才叫奇怪!
第414章 以夷制夷(下)
中國發展工業,必須對自己的工業進行保護,體現在政策上,就是關稅的自主,可是在列強把持海關事務的事實面前,這個最起碼的工業保護體系都無法建立起來。
一方面是廉價的外國工業製成品的大量湧入,另一方面是同樣廉價的工業原料的大量出口,而這一切,根本原因就在於那個關稅的稅率。
在那個由洋員控制的海關裡,進口洋貨的稅率是百分之十二點五,出口土貨的稅率是百分之七點五,相比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的歐洲,這個稅率很低,對於洋貨很有利,對於國貨很不利,中國工業落後,滿清朝廷的壓榨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關稅自主權的喪失也是重要原因。
要想發展中國的工業,就必須先建立起一條關稅屏障,但是清廷的統治之下,很難在關稅問題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海關不僅僅涉及貿易問題,也涉及外交問題,現在的海關,同時還承擔著外債借款的擔保義務,滿清朝廷和北洋政府借的那些洋債,基本上都用關稅做抵押,每年的關稅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就從海關衙門提走了,存入外國銀行,然後劃撥到各國政府指定的專用帳號上。
所以,滿清朝廷是洋人的提款機,海關衙門也同樣是洋人的提款機,所不同的是,這個海關衙門由洋人直接控制,而不是透過一幫八旗貴族做代理人,如此一來,海關事務基本上就是洋人說了算。
清廷為了挽救統治,不得不裝模作樣的搞新政,倡實業,清廷也意識到了海關的重要性,但是原來的那個海關已經大權旁落到洋人手中,清廷沒有實力也沒有膽量挑戰洋人,所以,清廷只能另想辦法,拋開海關,另外設立了一座新衙門,叫做“稅務處”,不過這個衙門不是用來取代海關衙門的,而是承接一些海關衙門管理許可權之外的事務,並培養清廷自己的高階海關人才。
清廷完蛋之後,海關權力並沒有隨著共和政府的成立回到中國人手中,洋員依然跋扈,海關依然是“國際衙門”。
現在,英國公使朱爾典突然提及這個海關總稅務司的人選問題,顯然是想在海關的事情上做些手腳,以前的總稅務司是赫德,但是他年事已高,確實需要一位新的繼任者了。
英國公使提名的總稅務司人選是裴式楷,這也是一個英國人,他不僅曾經做過赫德的助手,而且也是赫德的妻弟,雖然目前海關是國際衙門,但是任免總稅務司的權力還在中國政府手裡,至少表面看上去是如此,所以,朱爾典的這個人選提名需要得到趙北的認可。
但是趙北並不認可這個人選,這一方面是因為與他的打算相沖突,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駁一下英國政府的面子,畢竟,拉攏德國的前提就是排斥英國,這一點,趙北不蠢,那位德國皇帝也不蠢,放長線才能釣大魚,有的時候,必要的冒險是不可或缺的。
作為穿越者,趙北很清楚現在的英國正面臨著什麼樣的國際形勢,在這種時候,英國政府很難下定決心跟民國政府徹底翻臉,因為這會影響到英國已經執行了許多年的歐洲戰略,英國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調整這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