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4部分

人過來接應。

許崇智沒有親自趕來,只是派了他的幾名副官,並帶來了一個步兵營,保護軍用物資。

蔣方震留下幾名副官指揮卸貨,然後帶著朱瑞進了杭州城,趕去城防司令部會晤許崇智。

但是到了司令部,才得知許崇智剛剛離開,去筧橋兵營巡視去了,於是蔣方震又趕去筧橋,但是到了那裡還是撲了個空,再問,許崇智又去了高橋兵營,這一下,蔣方震悟過來了,許崇智這根本就是在躲他,不想現在見他。

帶著一絲疑慮,還有一點點的火氣,蔣方震和朱瑞趕回了城防司令部,讓參謀們將最近兩天的報紙、電報都找來,兩人仔細一看,這才明白許崇智為什麼神龍見首不見尾。

就在昨天,中樞已正式宣佈“廣東事變”為“武裝叛亂”,並已調遣各路大軍南下廣東,海軍也已行動,而發動叛亂的龍濟光也已被宣佈為“叛亂分子”,參與事變的同盟會會員也享受了同樣的待遇,都成了民國的叛亂分子,更為重要的是,就在今天上午,國會再次開會,透過決議,正式宣佈“同盟會”已成為歷史,今後,誰敢再以“同盟會”名義活動,誰就是在分裂這個國家,他就是共和的敵人。

難怪許崇智躲著不見蔣方震,感情他這是在鬧意見呢。

蔣方震放下報紙,淡淡一笑,將一名許崇智的副官叫了過來。

“去,告訴你們許司令,就說晚上我請他吃飯,薄片火腿、乾菜燜肉、魚燒豆腐、叫花童雞、糖醋里脊、雞火蹄筋,都是他最愛吃的錢塘菜。我等他到晚上八點整,過了八點之後他還不來,那麼,我就回武漢去了。”

副官有些為難,但蔣方震臉一沉,副官只好離開司令部去找許崇智。

朱瑞問道:“參謀長,如果許司令不過來,你真的回武漢?”

蔣方震苦笑,說道:“就算他真不過來,我也不會回武漢。不過我相信,他一定會過來的,我瞭解這個人,只要他耍起了性子,那就是說,他的內心在做著激烈鬥爭,這個時候,也就是勸他轉變立場的時候。”

第437章 鐵路雄心

秋意漸濃,北方已顯出幾分蕭瑟,鋪滿街道的枯枝落葉更增添了這種肅殺的氣氛。

這裡是北京,冠蓋雲集之所,政令所出之地,天子腳下,就連百姓走起路來,也帶著幾分傲氣。

天氣漸涼,街上的行人也是漸少,偶爾幾個熟人在路上碰了面,也依舊是前清時候的禮節,打千、碰肩膀,說幾句吉利話,或者乾脆還是那句“吃了麼?”,總之一句話,老北京還是老北京,並沒有隨著共和時代的到來而發生根本改變。

街上的餛飩攤也依舊使用的是前清時候的布幡,只不過有些講究的攤主在那布幡上寫上“鐵血共和”這四個字,這與革命軍的戰旗上的那四個字是一模一樣,所圖的不過就是為了多招攬些生意,現在青年人開口“鐵血”,閉口“共和”,見了這“鐵血共和幡”也就格外親切一些,於是,這些餛飩攤的生意也就比其它的餛飩攤好許多,所以,越來越多的餛飩攤掌櫃也學會了這一手,這老北京的餛飩攤到底是沾染上了些新時代的氣息。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食客都會特意選擇這種“共和餛飩”嚐鮮,尤其對於那種很不講究吃喝的人來講,這大冷的天,喝碗熱乎乎的餛飩,就是為了暖暖手腳,也暖暖這顆不知是涼還是熱的心,這年頭,能喝碗熱乎乎的餛飩,就已經是很滿足了。

作為一個不怎麼講究吃喝的人,此刻,詹天佑先生就坐在一個沒掛“鐵血共和幡”的餛飩攤前,捧著碗熱乎乎的餛飩,正喝得痛快,旁邊坐著他的幾名助手,也是捧著海碗大口的喝著熱乎乎的餛飩。

詹天佑,字眷誠,出生於清咸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廣東南海縣人氏,但是祖籍卻是安徽婺源縣,當年詹氏曾祖一輩為了經營茶葉買賣,於清乾隆年間舉族南遷廣東,並在廣州轄下的南海縣定居下來,曾、祖、父三代均經營茶莊,算是半商半儒的小康之家,但是傳到詹天佑父親這一代時碰上了“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鴉片戰爭爆發,國門洞開,詹氏茶莊的生意也遭到衝擊,經營不下去了,家道也就此中衰,供養詹天佑讀書已是非常吃力,迫不得已,在詹天佑十一歲時將他送往美國讀書,因此,詹天佑也幸運的成為了中國第一批公費留學生。

當時的滿清朝廷有感於外國船堅炮利,急於“師夷長技以制夷”,因此在沿海地區公開招考有資質的少年去美國留學,由於家境較好的人家不願愛子去外國吃苦,因此,中國的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基本都來自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