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9部分

原因很簡單,進軍大西洋的目的是控制加勒比海地區,切斷美國的海上生命航線,削弱美國的戰爭實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夠控制加勒比海,就能以古巴為基地,對美國本土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從而最大限度的削弱美軍的戰鬥力,降低地面戰爭的強度,從而用更少的地面部隊擊敗美國,取得最後的勝利。按照天軍的估計,只需要持續2年的高強度戰略轟炸就能把美國的戰爭實力削弱六以上,將美軍的戰鬥力降到最低限度,到時候只需要動用250萬到300萬的地面部隊就能擊敗美國。因為在這2年間,共和國還能生產更多的船隻與軍事物資,加上提前囤積與盟國支援,所以到時候支援350萬地面部隊的難度不是很大。也就是說,在共和國海軍打到加勒比海之前,共和國海軍陸戰隊不會登陸美洲大陸,而且關鍵不是中美州地區的作戰行動,而是能否儘快到達古巴。

問題是,這並不等於可以撤走太平洋上的所有艦隊與部隊。

事實上,實際情況正好截然相反。

為了掩飾這個戰略意圖,共和國當局不但沒有允許海軍從太平洋抽調兵力,反而一再增強太平洋上的兵力。甚至在2061年底批准了進軍瓦胡島的作戰計劃,希望藉此讓美國當局做出錯誤的戰略判斷。雖然從理論上講,在共和國海軍進軍大西洋之後,以古巴為基地對美國進行戰略轟炸與戰略封鎖的意圖就已經明朗化了,美國當局不可能看不出來,但是美國當局肯定不會忽視來自太平洋上的威脅,而且以攻佔中美州地區,控制巴拿馬運河為目的的話,共和國只需要出動50萬地面部隊,甚至再減少一點也有很大的勝算。也就是說,共和國有很大的把握打下中美洲地區,只是很難從中美洲地區北上進軍美國本土。受此影響,共和國當局很有可能採取雙管齊下的戰略,即不確定主攻方向,而是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展開行動,再由美軍的反應來決定以哪個方向為主。

正是如此,當時共和國海軍六成以上的兵力都在太平洋上。

更重要的是,在這六成兵力中,佔主要的是最重要的支援力量,而不是作戰力量。

當時,共和國海軍的11支作戰艦隊中,除了派往大西洋的3支之外,在太平洋上執行作戰任務的只有4支,而且其中1支在馬里亞納群島以西海域進行強化訓練,頂在前線的作戰艦隊也只有3支,另外4支作戰艦隊中,有2支在後方輪番休整(主要是為戰艦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養),另外2支在阿拉伯海與紅海,支援中東戰場上的作戰行動。也就是說,當時共和國海軍沒有可以增派的作戰艦隊。事實上,派往大西洋的3支作戰艦隊中的2支就是從太平洋戰場上抽調的,而另外一支也是從中東方向上抽調的。

與作戰艦隊相比,支援艦隊的問題更加突出。

在進軍大西洋之前,不管是在太平洋上的作戰行動,還是在印度洋上的作戰行動,共和國海軍採用的都是同一套補給標準,即一支作戰艦隊配備2到3支補給艦隊(具體多少由作戰強度決定)。

這一保障標準的理論基礎就是,戰線長度在10000千米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能夠利用現有的力量建立起比較有效的前線保障體制,充分利用各種因素,確保前線作戰部隊能夠獲得足夠的作戰物資。在印度洋上,艦隊可以就近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與蘇丹等國獲得普通物資,重要軍事物資可以空運,只有那些無法在境外獲得、數量多得難以空運與陸運的物資才需要海運,補給艦隊的壓力相對較小。太平洋上,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艦隊則可以依託密集的島嶼,以及靠前部署的海上基地獲得同樣的保障,補給艦隊的壓力也不是很大。

問題是,到了大西洋上,這一套保障體制就行不通了。

雖然在共和國本土到西非海岸之間,有新加坡、斯里蘭卡、塞席爾群島、馬達加斯加與福爾斯灣等中轉站,但是在這條長度接近20000千米的航線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別是在亭可馬裡到福爾斯灣這條長度在8000千米左右的航線上,沒有可以有效支援船隊的中轉中心。

從後勤保障的角度出發,這無疑是天大的災難。

在進軍大西洋之前,共和國海軍將亭可馬裡當成物資轉運中心,即從共和國出發的船隊將物資運到這裡,再由分別前往海灣、紅海與東非的船隊將物資運走,以此來提高船隊的運輸效率(這麼做也能採用區域護航戰術來提高護航效率)。進軍大西洋之後,這種分段運輸方法就不管用了。共和國海軍有兩個選擇,一是將物資轉運中心轉移到索科特拉島、二是在亭可馬裡到非洲的航線上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