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9部分

置新的物資轉運中心。顯然,這兩個辦法都有問題,前者會導致航線延長,降低運輸效率,後者則需要巨大的投入,降低後勤保障效率。因為沒有最佳選擇,所以共和國海軍沒有改變運輸方式,而是透過增設航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即專門設立一條從亭可馬裡直通福爾斯灣的航線。這麼做的問題也一樣,會降低運輸效率,投入更多的運輸船隻。

受此影響,在大西洋上作戰的3支戰鬥艦隊所需要的補給艦隊的數量不是6支、也不是9支,而是12支,即便將補給艦隊的活動中心設在拉各斯,將補給艦隊的數量減少到6支,也需要補充10多支運輸船隊為補給艦隊服務。

也就是說,跟隨作戰艦隊到達大西洋的6支補給艦隊只是個開始。

明白這一點之後,也就不難明白,海軍為什麼只向大西洋派遣了3支作戰艦隊,而且明確要求在擊敗美軍艦隊之前不得參與對地支援行動。

事實上,共和國海軍是幸運的。

不管怎麼說,在這3支作戰艦隊中,所有戰艦都具有無限巡航能力,而且都是嶄新的戰艦,不但戰鬥力強大,持續作戰能力也超過了其他艦隊。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這3支作戰艦隊的戰鬥力。按照戰後的說法,在進軍大西洋的時候,共和國海軍耍了個小聰明,把世界上最強大的3支作戰艦隊派了過去。也就是說,表面上看,這只是3支作戰艦隊,實際戰鬥力卻遠遠超過了賬面資料。

拿第22航空艦隊來說,編在這支艦隊裡的5艘“重慶”級航母都是在2060年11月之後服役的,其中3艘在2060年11月陸續服役,另外2艘在2062年的7月份陸續服役,全是最新的航母。與之前2個批次的“重慶”級相比,後2個批次都有所改進,第三批次增強了末段防禦系統,並且加厚了甲板裝甲(主要就是抵抗集束子母彈),而第四批次則透過採用單位輸出功率更大的新式反應堆,在沒有增加反應堆數量的情況下,擁有了更加強大的電力系統,也就因此成為了第一種裝備“梅杜沙”防禦系統的航母。雖然受基本條件限制,即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仍然非常有限,航母上的“梅杜沙”系統是巡洋艦版的改進型,攔截效能比主力艦型差了不少,但是作為一種劃時代的戰艦防禦系統,有沒有的差別要與有了之後的差別更加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講,把“梅杜沙”裝到“重慶”級航母上,不但是非常大膽的嘗試,還催生新一代航空作戰平臺,為海軍航空兵迎來了新生。當然,從戰術角度講,這種改進的直接好處就是讓航母獲得了與主力艦一同行動的能力。比較可惜的是,第22航空艦隊裡面只有2艘裝備了“梅杜沙”系統的航母,另外3艘都沒有該系統,仍然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絕對攔截能力。

當然,真正的主角還是2支主力艦隊裡的16艘“漢”級主力艦。

作為共和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得最多的一級主力艦,“漢”級總共建造了60艘(前面56艘屬於共和國海軍,且均在2061年底之前建成,最後4艘是應阿根廷要求,由共和國海軍採購,在建成服役半年之後轉交給阿根廷海軍,均在2062年之後建成,且都在戰後以低價處理銷售給阿根廷,雖然這些戰艦大都在2年之內陸續服役,但是受幾次由主力艦主導的海戰影響,分7個批次建造的56艘“漢”級總共有4種型號,其中最後2批16艘屬於終極改進型號,海軍內部往往將其稱為“苗”級(第六批次的第一艘就是“苗”號)。與最初建造的16艘“漢”級相比,第四個型號的最大改進之處就是選用了最新一代900千克級電磁炮。按照共和國海軍公佈的技術標準,這種在2060年底才研製成功的新式電磁炮的主要改進之處就是採用強制冷卻方式,配合更加強大的電力系統,將最大射速由每分鐘30發提高到了每分鐘90發,或者在最初10秒內投射30枚炮彈。這就意味著,與最初的“漢”級相比,第四個型號的火力投射強度提高了1倍,相當於將打擊能力提高了1倍,除了能夠以相同的方式打擊2倍的目標之外,還可以選擇在同樣的時間內將打擊強度提高1倍,以提高打擊力度。

這個小小的改進,讓主力艦隊的戰鬥力有了實質性的改變。

因為美國海軍的主力艦仍然是“長島”級,更加強大的“羅德島”級要到2062年下半年才能建成服役,而且後面32艘“長島”級與最初8艘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即主炮的效能指標完全一樣,所以考慮到“長島”級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實際表現,特別是雙方在防禦能力上的差距,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國海軍4支主力艦隊的戰鬥力不見得比第21主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