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羅塔島運送了不少的彈藥物資,所以從儲存的彈藥數量來看,羅塔島絕對算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彈藥庫。根據美軍的記錄,到2059年3月7日,儲存在羅塔島的彈藥物資不會低於2500萬噸。即便其中部分是不會爆炸的槍彈,還有部分是動能炮彈,加上大部分彈藥的裝藥量都不會很大,這2500萬噸彈藥爆炸的話,釋放出的能量也大致相當於1枚15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更重要的是,從安全考慮,美軍將彈藥庫設在海平面下,而且主體在海面下250米到500米處。
毫無疑問,美軍在設計羅塔島上的彈藥庫的時候,只考慮過來自外界的攻擊,卻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親手炸掉這座彈藥庫。
設想一下,如果在海面下300米處引爆一枚150萬噸級的核彈頭,會掀起多高的海浪?
從理論上計算的話,由此引發的海嘯,足以席捲方圓數千千米外內的所有海灘,並且捲走海灘上的所有人員。
萬幸的是,美軍的引爆技術再先進,也不可能在幾乎同一時間引爆2500萬噸彈藥,因此也就不可能讓2500萬噸彈藥爆炸產生的能量同時釋放出來,而陸續釋放的能量所產生的破壞效果顯然要小得多。更加幸運的是,羅塔島距離最近的陸地、或者人口密集的大型島嶼有幾千千米,所以產生的海嘯只能影響到附近的幾座島嶼,對幾千千米外的日本、琉球與菲律賓群島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不幸的是,美軍的行動顯得非常突然(最後一批撤離羅塔島的美軍,也就是負責彈藥庫引爆工作的美軍是搭乘1艘攻擊潛艇離開的,而不是乘坐垂直起降運輸機,當時島上還有大約10多架垂直起降運輸機。受此影響,共和國一直認為美軍是故意引爆羅塔島上的彈藥庫,並且想以此摧毀提尼安島,而策劃與執行任務的美軍指揮官犯了戰爭罪。戰後,共和國還花了很大的力氣調查,並且將策劃與指揮這起行動的美軍指揮官送上了軍事法庭),北面的提尼安島上,大批駐紮在海灘上的共和國陸戰隊官兵在感覺到危險(爆炸產生的震動驚醒了很多熟睡中的官兵,從而讓當時駐紮在海灘上的數千名陸戰隊員都清醒了過來,只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次地震!而沒有想到是美軍引爆了羅塔島上的彈藥庫,更沒有想到會因此產生高達10多米的巨浪)的時候,第一波浪頭已經打了過來。根據共和國陸戰隊的記錄,在當天晚上的海嘯襲擊中,除了128名官兵喪命之外,還有542人失蹤。比較幸運的是,提尼安島擋在了羅塔島與塞班島之間,所以海嘯沒有對塞班島構成太大的威脅。而且塞班島上有足夠的營房,官兵不需要住在海灘上的帳篷裡面,所以沒有出現人員傷亡,僅有在塞班港內錨泊的幾艘商船受海浪影響,發生了輕微碰撞事故。
事實上,美軍也是受害者,而且是更大的受害者。
從距離上衡量的話,羅塔島就在提尼安島與關島的正中間,所以在提尼安島遭到海嘯襲擊的時候,關島也受到海嘯衝擊。更重要的是,關島的地形是北低南高,佔全島面積大約四分之一的北部平原的平均海拔還不到10米(安德森空軍基地就在這邊),所以當海嘯襲來的時候,幾乎席捲了整個北部平原地區。當時,美國軍方並未警告關島上的駐軍,對美軍來說,不幸中的萬幸是,在被共和國陸戰隊持續炮擊幾個月之後,不但安德森空軍基地被美軍廢棄,島上大部分官兵都轉移到了南部的山區裡面,北部平原地區只有幾十個觀察點,駐軍只有1個連。
毋庸置疑,這場突如其來的“襲擊”,對交戰雙方都造成了影響,也改變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局面。
從戰術角度看,美軍此舉的最大意義不是讓羅塔島上的2500萬燉彈藥物資避免了落入共和國軍隊手裡的下場,也不是透過人造海嘯讓共和國軍隊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準備攻打關島的作戰行動,而是讓關島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雖然關島上的海嘯覆蓋區僅佔全島面積大約20%,而且由海嘯帶來的淤泥並不多,畢竟馬里亞納群島是典型的火山群島,而且附近的平均水深達到數千米,加上海嘯本身的能量並不大,沒有能夠捲起多少海底淤泥,因此在海嘯過後,關島北部平原上淤積的淤泥厚度還不到1米。但是在海嘯過後,要想使關島北部的軍事基地恢復運作,需要投入非常驚人的人力與物力,還得耽擱不少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關島上的軍事設施中,半數集中在這佔全島面積20%的地區,就算位於島嶼中部的阿普拉海軍基地,還有南部的幾座軍事基地沒有遭到破壞,甚至沒有受到影響,由於軍事基地群遭到破壞,對共和國軍隊來說,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