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關島的意義都大不如前。
換個角度看,對美軍來說,繼續守衛關島的意義也大不如前。
根據戰後找到的一些資料,在2059年3月底,美軍就出動垂直起降運輸機、海面效應艇(一種帖著海面飛行的水上飛機)、氣墊船、快速運輸船等等快速運輸具,有計劃的將關島上的守軍送往附近的島嶼,比如在4月份就將關島上的2個陸戰旅分別送往威克島與中途島,在5月份的時候則開始向密克羅尼西亞轉移兵力。雖然最後一批美軍一直堅持到共和國陸戰隊登上關島,並且到達阿普拉港,才繳械投降,但是共和國陸戰隊在島上收容的戰俘僅有巔峰時期美軍部署在島上總兵力的一成。由此可見,用羅塔島上價值巨億的軍火製造出第一場人工海嘯之後,美軍做出了放棄關島的戰略決策。問題是,如果美軍明目張膽的從關島撤走軍隊,不但會讓共和國立即出兵攻打關島,還會讓共和國海軍出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攔截撤退的美軍。在制海力量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當時共和國海軍的第一主力艦隊已經快要恢復戰鬥力了,而美軍能夠與之抗衡的艦隊卻在東海岸與墨西哥灣的造船廠裡),這等於葬送10多萬陸戰隊官兵與10多萬海空軍官兵。受此影響,美軍只能以小規模疏散的方式從島上撤軍。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發現美軍從關島撤軍後,共和國並沒立即做出佔領關島的決定。
以共和國海軍的偵察能力,以及共和國情報部門的能力,肯定知道美軍在將關島的駐軍轉移到附近的島嶼上去。根據軍情局在戰後披露的一些資訊,早在4月初,軍情局就收到了諜報,得知美國正在調整西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部署,而根據這些諜報,足以判斷出美國當局已經做出了放棄馬里亞納群島的戰略決策,打算建立起北起阿留申群島,經中途島與威克島,再沿著馬紹爾群島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最後到達菲律賓的戰略防線。如此一來,共和國要麼出兵佔領關島,要麼及時發起下一輪戰略進攻。因為發起戰略進攻投入巨大,需要充足的準備時間,所以理想選擇是佔領關烏,阻止美軍撤軍,即按照海軍的意圖,將關島變成戰場,讓美軍為了島上的20多萬軍人而不得不在這裡與共和國軍隊決戰。問題是,共和國軍隊卻沒有立即出兵佔領關島,甚至沒有對撤退的美軍進行攔截。
綜合當時的情況,只能相信,這肯定與共和國海軍有關。
原因很簡單,如果在關島決戰,海軍肯定得參戰,而且得投入主要兵力,也就是即將恢復戰鬥力的第一主力艦隊。雖然此舉很有可能讓美軍別無選擇,在馬里亞納群島戰場上投入更多的兵力,特別是海軍艦隊,但是從長遠考慮,在關島已無明顯戰略價值的情況下,如果為了殲滅美軍有生力量就讓海軍唯一的主力艦隊去冒險,不但不划算,還會對接下來的戰略進攻行動產生嚴重影響。如果讓海軍選擇的話,肯定是儲存兵力,等到做好戰略進攻準備之後,再全力出擊。
當然,共和國軍隊沒有立即攻打關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說直接點,就是“羅塔島大爆炸”的戰略啟示。
“羅塔島大爆炸”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將島上的2500萬噸彈藥物資換成1枚同等當量的核彈頭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事實上,不用這麼狠,將當量縮小10倍,即在離海面250米處引爆1枚250萬噸級的核彈頭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回答很明確,提尼安島被海嘯吞沒,塞班島80%的地面與大半個關島被吞沒,離戰場數千千米外的菲律賓群島、臺灣島、琉球群島與日本列島都會受到影響。南面密克羅尼西亞的大部分島礁將被淤泥覆蓋,再往南的新幾內亞都會受到影響,而由此喪生的軍民不會少於10萬。
對美軍來說,肯定不缺乏核彈頭。
更重要的是,共和國當局還不敢肯定美軍有沒有在關島上儲備核彈頭。
雖然按照《倫敦條約》規定,美軍只能在關島上部署執行警戒任務的戰略轟炸機、為執行巡邏任務的戰略潛艇提供支援,不能在島上單獨部署核彈頭,而且這些規定都得到了核查的支援,但是誰也不能保證,戰爭爆發後,美軍沒有秘密向島上運送核彈頭,哪怕是戰術核彈頭。要知道,以美國的核技術,哪怕只是1枚戰術核彈頭,也可以將爆炸當量由數千噸提高到數百萬噸、甚至數千萬噸,而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座擁有無塵廠房與適當裝置的實驗室而已。
設想一下,如果美軍在關島來一次大爆炸,而且是由核彈頭引發的大爆炸,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想得再狠一點,如果美軍將這枚核彈頭埋在島上的某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