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2部分

要力量。與之相比,俄羅斯的亞洲地區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為地區大陸腹地,西有烏拉爾山、南有從裡海南岸的厄爾布林士山一直延伸到帕米爾高原的亞洲大陸中央山脈(實際上一直延伸到共和國西南的橫斷山脈)、東南是蒙古高原、東面則有阿丹高原與上揚斯克山脈、北面則是寒冷的北冰洋,所以西伯利亞成為了歐亞大陸的“寒極”,而且是北方寒流的生成地。早在沙俄時期,西伯利亞就是流放囚犯的最佳地點,即便在前蘇聯時期,這裡也是囚禁政治犯的天然監獄。

雖然在佔國土四分之三的亞洲地區,儲藏有驚人的資源,根據一家美國私人企業利用資源遙感衛星進行的探測,在全球未探明的稀有金屬礦藏中,大約有三分之二在俄羅斯的亞洲地區,其中八成在西伯利亞。也就是說,在未探明的稀有金屬礦藏中,將近一半在西伯利亞。但是如此豐富的資源,並不等於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眾所周知,俄羅斯本來就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大約七成人口集中在歐洲地區,亞洲地區只有三成人口。受此影響,亞洲的區的主要城鎮都集中分佈在南面,而鐵路、道路、電網等等國家基礎設施又是以人口與城鎮分佈為依託,所以俄羅斯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全部集中在南面100到300千米寬的狹長地帶裡面。這一點,與北美洲大陸上的加拿大非常相似。

搞清楚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俄羅斯空軍為什麼要在防空部署上如此積極了。

用後來俄羅斯總統做戰爭動員時的話來說,即便身後有數千千米的冰封雪原,俄羅斯也無路可退!

不可退,只能進。

既然如此,共和國天軍肯定是早有準備。

根據天軍呈交給元首府與總參謀部的戰報,在掩護第三輪戰略轟炸的戰鬥中,天軍的防空兵擊落了300多架俄軍防空戰鬥機(事後統計出的確切數字是322架),其中大半都落在了共和國境內,成為俄羅斯“入侵”共和具的鐵定事實。

當然,這是不是入侵,國際社會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

不管怎麼說,在第三輪戰略轟炸中,作為最新一個兵種的天軍防空兵表現出的戰鬥力足以讓人放心。根據作戰記錄,在擊落的俄軍戰鬥機中,只有不到2成是地面防空系統的戰果,其餘8成多都是防空戰鬥機的戰果,其中又有大約一半是具備空天作戰能力的新式戰鬥機的戰果。

因為國土防空作戰從來就不是共和國航空部隊的主要任務,更不是那些造價高達數百億元的重型戰鬥機的頭號重任,所以天軍沒有在戰報中著重提到這些戰鬥,不得不說是個較大的遺憾。

隨著俄軍防空戰鬥機被擊潰,戰略打擊開始時就只用面對俄軍的地面防空系統。

一方擁有絕對主動權,一方完全被動,結果自然不必多說。

雖然俄羅斯當局事後宣佈,在這輪防空作戰中,擊落了500多枚巡航導彈,挫敗了共和國的戰略打擊。暫且不說俄羅斯當局的說法是否可靠,有沒有水分,有一點是誰也無法否認的,那就是在這輪轟炸之後,滕達、謝列姆金斯克、共青城、達利涅戈爾斯克與符拉迫沃斯托克等個邊境防空區,以及涅留恩格里、尼古拉耶夫斯克與霍爾姆斯克等3個戰略防空區要麼徹底喪失作戰能力、要麼全面癱瘓。也就是說,戰略打擊結束之後,別說共和國天軍的戰略打擊力量,就連共和國陸軍航空兵與海軍航空兵的戰術機群都能大搖大擺的進出俄羅斯領空,打擊俄軍地面目標。

戰鬥勝負與否,不是看取得了多大的戰果,而是有沒有達到防禦與進攻的目的。

可以說,隨著遠東地區的國土防空網全面崩潰,俄羅斯空軍輸得非常徹底。

當然,也不能因此說共和國天軍大獲全勝,至少在西伯利亞方向上,共和國天軍的戰略打擊行動並未取得圓滿戰果,沒能撕開俄軍防空網。這也不難理解,在西伯利亞方向上的戰略轟炸主要針對俄軍的指揮設施與空軍基地,而不是防空設施。要知道,俄軍戰略轟炸機全部部署在西伯利亞地區,如果不能儘快癱疾俄軍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共和國本土又將受到威脅。

從這輕重有別,主次有分的打擊安排上也看得出來,共和國當局肯定是別有所圖。

眾所周知,要想打垮俄羅斯,必須打過烏拉爾山,攻佔俄羅斯的歐洲地區,如果僅僅佔領俄羅斯的亞洲地區,很難在短期內讓俄羅斯當局承認戰敗。如此一來,共和國軍隊就應該以中亞…西伯利亞為主戰場,而不是以遠東為主戰場。雖然在中亞…西伯利亞方向上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綜合軍事基地,但是以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