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俄羅斯對自身的實力過於自信了。
雖然在建設國土防空網的時候,俄羅斯空軍以面對強大對手為由,提高了防空區的密度,即大部分防空區都相互重疊,即便其中某個、或者某幾個不相鄰的防空區遭到打擊,國土防空網也能正常運轉。但是在無法交換戰術資訊,只能透過地下有線電話進行溝通的情況下,各個防空區根本無法做到相互掩護,重疊覆蓋的意義自然就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群才有機可趁。
如果除去對俄作戰、以及投入規模驚人等表面因素,僅僅以這次戰略轟炸的本質,即所採用的戰術來看,實際上並無多少可取之處。與以往戰爭中的前期戰略轟炸一樣,首先打擊的就是敵人的國土防空系統,即防空指揮中心、通訊中心、空軍基地、遠端警戒雷達、戰區警戒雷達與防空導彈陣地等,而且打擊行動基本上全部採用防區外彈藥,轟炸機在進入敵人防空系統的攔截區域前就發射了導彈,然後轉向返航了。雖然俄羅斯各防空部隊、特別是重要戰略設施都有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而且由計算機控制,在外圍攔截失敗之後就會自動啟動,但是大部分戰略設施都是固定目標,共和國轟炸機發射的巡航導彈在進入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作用範圍之前就切斷了所有制導系統,以固定彈道飛完最後30千米,因此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當然,與之前的兩輪戰略打擊相比,第三輪戰略打擊的效率低了許多。
首先得承認,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俄羅斯擁有一支實力不俗的軍隊,俄軍也有幾把刷子。其次得承認,作為疆域最為遼闊的國家,又有四分之三上的國土在烏拉爾山以東的亞洲地區,目標過於分散對戰略轟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後更得承認,與美國密切合作十多年,確實給俄羅斯帶來了不少的好處。
早在裴承毅向俄羅斯宣戰前,俄羅斯空軍就完成了戰鬥動員。
也就是說,在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接到命令起飛的時候,俄羅斯空軍的防空戰鬥機已經起飛,並且按照緊急行動備案,向共和國方向集結。雖然根據戰後獲取的資料,這個時候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沒有下達全面反擊命令,空軍司令克拉丘夫也只是下令讓部隊提高警戒級別,加強在邊境地區的防空巡邏力量,但是以俄羅斯空軍的實力,在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向北飛去的時候,在遠東地區上空至少有200架防空戰鬥機嚴陣以待,而在西伯利亞上空還有大約300架防空戰鬥機已經升空。根據共和國天軍的作戰報告,第三輪戰略轟炸開始後不久,就有部分俄軍戰鬥機越過烏蘇里江主航道,進入共和國境內,攔截了準備攻擊達利涅戈爾斯克與符拉迫沃斯托克的戰略轟炸機群。
正是這次“出其不意”的攔截,使共和國軍隊遭受了開戰以來的第一個損失。
根據共和國天軍的作戰記錄,有1架轟炸機被俄軍戰鬥機發射的遠端導彈擊中,返航的時候在嫩江上游的齊齊哈爾以南約25千米處墜毀,萬幸的是2名飛行員均跳傘生還。還有2架轟炸機被俄軍導彈擊中,最終均代傷返回基地,其中1架轟炸機上的副駕駛被導彈爆炸產生的彈片擊中,受了點輕傷。
在其他幾個方向上,俄羅斯空軍的防空戰鬥機也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攻勢防空戰術。
事實上,這也正是俄羅斯空軍防空戰鬥機的主要戰術。
前面已經提到,俄羅斯空軍的邊境防空區均靠前部署,而擔任最外圍防空任務的防空戰鬥機只能主動出擊,不然就得在己方防空部隊的頭頂上作戰。即便不考慮誤傷,敵我力量混雜在一起,也會對防空系統造成影響,降低防空系統的作戰效率。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俄羅斯有廣袤的戰略縱深,為什麼要採用如此冒險的戰術?
要知道,讓戰鬥機到敵國境內去攔截敵人的轟炸機,因為作為支援力量的預警機不大可能跟著進入敵國境內,而遠端警戒雷達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資訊,所以等於是讓戰鬥機孤軍作戰,結果可想而知。
原因其實很簡單,俄羅斯巨大戰略縱深的理論價值高於實際意義。
作為典型的高緯度國家,嚴寒使俄羅斯廣袤國土的現實意義大打折扣。從地域劃分上看,嚴寒對俄羅斯歐洲部分產生的影響還不是很突出。不管怎麼說,烏拉爾山擋住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而北大西洋暖流又讓摩爾曼斯克成為北冰洋上唯一的不凍港,加上從地中海吹來的暖風,俄羅斯歐洲地區的夏季氣溫偏高,冬季卻非常寒冷,從而使得嚴寒的氣候成了守護俄羅斯、抵抗侵略者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