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遊戲”,而商界博弈一般都會產生“共贏”或“共輸”的結果。
毫無疑問,商界談判比國家間談判還要複雜。
共和國商界代表團由來自數十個行業、數百個產業的數千名業界精英組成,其中不乏“三堅集團”、“中重集團”、“中航集團”、“葉宏集團”這樣的大企業,雖然藺彥博、李成文與葉永畿等人因年紀、健康等等原因並沒參加談判,但是各大企業都派出了主管人員或者董事會的大股東。美國商界代表團的規模也不小,總共派了近3000人參加談判,其中包括波音公司、福特公司、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沃爾馬公司、美孚埃克森公司(原先為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現在是美國最大的能源公司,主要從事核電站建設、電網建設、電力供應裝置製造等行業)等大企業的數百名代表。
可以說,商界談判的火藥味更濃。
談判開始之後,雙方的企業就在各個行業內“捉對廝殺”。
以“三堅集團”與“美孚埃克森公司”的談判為例,談判開始的時候,美孚為其在印度的38座核電站(裂變核電站)、佔印度國內總份額21%的電網、佔印度國內總份額37%的供電站、以及相關設施開出了21850億美元的天價,三堅集團則只給出了區區500億美元的收購價,而且只支付25%的現金,其他75%用三堅集團在海外控制的礦產進行交換。如果在正常情況下,這麼大的差價,雙方根本就別談了。當然,這不是正常情況,所以雙方還得談下去。
既然要談,就得拿出讓對方讓步的籌碼。
美孚公司一直堅持其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這一無形資產佔到了其開價的50%。毫無疑問,三堅集團根本不承認美孚公司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原因很簡單,現在的印度已經不是戰前的印度,如果三堅集團不購買美孚公司在印度的資產,其所謂的“無形資產”將變得一文不值。
針對這一情況,美孚公司首先找到了葉宏集團。
嚴格說來,三堅集團屬於資源開發類集團,主要從事各類礦產的開發工作,除了在開採稀土礦方面與能源有些關係之外,根本沒有涉足能源行業。當初藺彥博投資開辦的複合蓄電池生產廠並不在三堅集團名下,而是獨立公司。共和國民營能源企業中,葉宏集團才是真正的行業老大,主要從事核電站建設、電網建設、電動裝置生產、電力枝術開發、電子裝置生產等行業。
按理說,最有資格收購美孚在印資產的不是三堅集團,而是葉宏集團。
那麼,為什麼與美孚談的是三堅集團,而不是葉宏集團呢?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壟斷。
從2030年開始,葉宏集團就一直在應付壟斷起訴,至今還被3件壟斷官司纏著,如果打輸了這3起官司,葉宏集團很有可能被肢解成數家小公司,或者賠付上萬億元的懲罰性罰款,不管是哪種結果,葉宏集團都將大傷元氣。葉宏集團沒有與美孚公司接觸,就是想擺脫壟斷名聲。更重更的是,如果三堅集團成功收購美孚在印資產,就將一躍成為與葉宏集團旗鼓相當的能源企業,從而使葉宏集團徹底擺脫反壟斷起訴,打贏3場不能輸的官司。在此情況下,葉永畿怎麼可能對美孚公司在印資產感興趣呢?再說了,三堅集團實力雄厚,葉永畿與藺彥博的關係又非同一般,就算三堅集團沒有拿到美孚在印資產,憑惜其在資源開發,特別是稀有礦產開發方面的雄厚功底,進軍能源產業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在明知道無法阻止三堅集團進軍能源產業的情況下,葉永畿為什麼要跟藺彥博對著幹呢?
在葉宏集團碰壁之後,美孚公司又聯絡了幾家共和國的能源企業。
毫無疑問,美孚公司不可能有任何收穫。
這不是沒有組織的談判,共和國企業早就抱成一團。根據後來透露的訊息,在與美國企業談判之前,在藺彥博、李成文與葉永畿的主持下,上百家共和國企業在私下籤訂了一份“君子協議”,以爭取共同利益為首要目的,如果為了維護共同利益,而導致某些企業在談判中吃了虧,贏利企業都得與虧損企業共享利益。
當然,誰也不能否認,美國企業沒有類似的“君子協議”。
在雙方都擰成一股繩的情況下,拼的就是耐心與意志。
顯然,耐心與意志都不在美國企業那一邊。
與美孚接觸的時候,三堅集團的談判代表藺慕勳就明確無誤的提到,美孚公司在印資產都是負資產,如果與三堅集團談崩,最終別想得到任何好處。
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