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0部分

慕勳沒有說謊,美孚公司確實別想得到任何好處。

別的不說,戰後的印度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沒人說得準,如果印度臨時政府堅持魯拉賈帕尼的國有政策,美孚集團的在印資產就將被全部沒收,不管是無形資產,還是有形資產最終都將化為泡影。

當然,美孚公司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即三堅集團與共和國軍方的關係。

雖然三堅集團沒有參與軍火生產,也沒有插足軍工領域,但是誰也不敢小看三堅集團與共和國軍隊的關係。首先是三堅集團是共和國最大的資源開發商,軍事工業絕對離不開資源,共和國軍隊的大部分對外戰爭也與資源有關;其次是三堅集團曾經多次為共和國軍隊提供資金援助,當年藺彥博回國的時候,就“贈送”了數百億美元,藺彥博也因此與共和國軍隊高層保持了良好關係;三是由藺彥博的女兒藺慕華執掌的“中重集團”是共和國規模最大的軍火企業,而藺彥博是該企業的大股東。

毫無疑問,以三堅集團與共和國軍隊的關係,美孚公司在印資產更加得不到保證。

別的不說,如果談崩了,共和國軍隊肯定會非常樂意炸掉美孚公司的設施,為印度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僅此一項,就讓美孚公可在印資嚴縮水60%。

當然,到了這一步,雙方開出的價碼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重新與三堅集團談判後,美孚公司答應不計算無形資產與已經被破壞的資產,只計算現有資產。藺慕勳當然不會接受這樣的談判條件,原因很簡單,美孚公司在印度的大部分資產實際上已經沒有商業價值了。

以33座核電站為例,共和國對印度核武器進行戰略轟炸,肯定會在戰後拆除印度的所有裂變核電站。為了滿足印度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對電力的需求,共和國肯定會在印度修建可控聚變核電站。也就是說,美孚公司的那33座核電站根本不能算成資產。用藺慕勳的話來說,三堅集團接手之後,還要花費鉅額資金將其拆除,所以不應該由三堅集團從美孚公司手裡購買,反而應該由美孚公司向三堅集團支付拆除費用,當然,考慮到實際情況,三堅集團並不打算收這筆錢。

僅此一項,又讓美孚公司在印資產減少了大約3000億美元。

除了核電站,美孚公司一直堅持價格的電網也被藺慕勳駁得一文不值。

按照藺慕勳在談判中提出的理由,美孚公司在印修建的電網沒有任何前瞻性。當初以非常低的價格拿下電網建設合同,本身就是為了在今後的營運、維護與拓展中賺錢。也就是說,美孚公司在印度的電網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輸送能力僅能滿足5年的發展需要,日常維護費用高昂等等。在最重要的營運方面,因為印度政權變更,所以美孚公司的壟斷經營地位已經不復存在。更重要的是,印度很有可能在戰後建立統一的國家電網管理公司,各電力供應商只負責為客戶提供電力,而不承擔電網的建設與維護工作。也就是說,美孚公司在印度電網領域的營運權也沒有了。雖然藺慕勳也承認,三堅集團買下美孚公司在印度的電網設施之後,能夠轉手賣給印度政府、或者印度政府的國家電網公司,從中牟利,但是能夠獲得的利潤非常有限。藺慕勳對此的看法很簡單,如果美孚公司認為三堅集團的開價太低,完令可以把電網拆出來,單獨賣給印度政府。

毫無疑問,美孚公司並不打算與印度政府接觸,因為印度政府根本不會與美孚談判。

如此一來,美孚公司為印度電網開出的價格由2500億美元減少到了150億美元。

在三堅集團提出的500億美元總採購額中,另外350億美元就是美孚公司在印度開辦的14家電力裝置與電子裝置製造企業的購買款項。

不得不承認,美孚公司是眾多美國企業中比較幸運的一個。

因為印度的電子產業中心在海得巴拉與班加羅爾,也就是印度南部地區,所以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孚在印企業並不存在南遷的問題,即便被印度政府徵收,也沒有因為工業大轉移而受到嚴重破壞。更重要的是,談判開始的時候,印度南部地區基本上還在海得巴拉政權的控制之中,大部分工業沒有遭到重點轟炸。

正是如此,三堅集團才開出了500億美元的“天價”。

當然,這個天價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14家企業的基礎設施與生產裝置不能受到嚴重破壞。根據這一點,藺慕勳才提出,三堅集團只能以海外礦業資產支付75%,也就是375億美元的款項。只要前提條件不成立,三堅集團隨時可以撕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