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甓啵�階拭揮屑櫻�拔幻揮猩��炊�昧宋覆 7泵θ盟�父醒沽Γ��褡蓯譴τ詬叨燃�械淖刺��
其實李彤的職位要求並沒有這麼多,這就是讓她不平衡的地方。為什麼她要處理的工作越來越多?剛入職的時候,由於是新人,所以會主動幫老同事分擔一些工作,也有人主動讓她幫忙,她從來沒拒絕過。結果時間一長,同事讓她幫忙好像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似乎那些事情就應該她來做。一年之後,這些原本不是她的工作都因她的“幫忙”而變成了她的本分,就連領導也以為這些都是她該做的,所以沒有獎勵、沒有加薪。
做了許多額外的工作,卻得不到正面激勵,再加上高負荷運轉對身體的傷害,讓李彤想到了辭職。
“其實你沒必要辭職。”我跟她說。的確如此,這是個並不難解決的問題——只要為自己劃一條底線,對於超過底線的事情都要學會拒絕。
我給她講了一個佛門故事。
有位法師年高德劭,雖然常年在深山中隱修,卻名遍九州,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信徒,希望跟隨他。
有一天,來了一個做供養的信徒。他滿面愁容,對法師說:“我最近很煩惱,想請大師開示。”
法師問:“什麼煩惱?”
信徒說:“別人總來找我幫忙辦事,能幫的我都幫,這是積累功德的好事。可大家聽說我好幫忙,就都來找我。我現在應付不過來,很多事我做不到,可我又不想損失功德、福報。”
法師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指著外面的水缸說:“我缸裡沒水了,你去挑滿吧。桶在缸的旁邊,打水的地方在半山腰。”
信徒沒有多說,拿著桶就下山打水去了。到了半山腰,信徒看到了清澈的泉水,心裡特別高興,想多打一些,於是將水桶打滿。結果挑水上山的途中,水桶左搖右晃,水都灑了出來,等回到法師住處的時候,一桶水成了半桶水。他第二次打水的時候,還是舀了滿滿一桶水,結果上臺階的時候因為太重摔了一跤,水也灑了,膝蓋也摔破了。
法師看到他一瘸一拐地回來,於是讓他放下水桶,給他的膝蓋上了點止血消炎藥。法師問:“為何會摔倒?”
信徒說:“水太重了。”
法師又問:“為什麼不少取點水?”
信徒說:“我想快點把水缸打滿,這樣可以少跑幾趟,節省時間。”
法師把水桶拿過來,指著水桶裡一條短短的刻線說:“你說這是什麼?”
信徒說:“一道劃痕。”
法師說:“是法界,是貪心與否的界線。打的水超過這條刻線,就一定會灑出來,也讓打水的人不堪重負。你貪戀功德,希望透過幫助別人來積累功德福報,結果自招煩惱。其實貪戀功德也是執著,破除執著,量力而行,才能輕鬆自在。”
信徒豁然開朗,不斷點頭,開心地下山去了。
李彤聽了這個故事後點頭說:“我剛進公司的時候,希望透過幫助同事來融入新環境,讓同事們喜歡我。而且,我聽到同事跟我說謝謝、你真厲害的時候,很有滿足感,覺得獲得了尊重。可後來他們連謝謝都不說了,我就覺得很不平衡,憑什麼要我做這麼多事?我因為貪戀滿足感而沒了底線,所以有了這麼多麻煩。可我該怎麼拒絕別人?”
“怎麼拒絕”,這的確需要一些方法。在認識這些方法之前,先要從心理上糾正一個錯誤,即“拒絕是漠不關心、是自私、是傷害”。拒絕其實是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面對一些陌生的人、物體、動物、環境等,第一反應是拒絕接觸,立即尋求家長的懷抱,尋求安全感。因此,不能將拒絕和漠不關心、自私等負面價值畫等號。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自信心越弱的人,拒絕能力也越弱。小孩雖然在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有拒絕心理,但只要陌生環境不斷施壓,就會讓小孩變得順從。比如小孩拒絕上幼兒園,家長的強勢只能讓小孩選擇接受,這是因為小孩能力弱,尚未建立自信,儘管有拒絕心理,卻沒有拒絕能力。表現在成年人身上,害怕拒絕,其實是害怕拒絕別人後遭到排擠、忽視、厭惡、批評,從而變成了取悅心態,認為只要順從就可以獲得別人的認可和稱讚。
反過來考慮,一個有修養、有學識、有經驗的成年人,懂得別人有拒絕的權利,也分得清是拒絕他提出的要求而不是排斥他本人。因此在面對這樣的成年人時,不需要因為拒絕而感到緊張。現在我們需要一些拒絕的方法,來間接告訴別人我們做事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