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膽怯表現為與陌生人相處緊張;在人多的時候不敢說話、不願說話,不敢看他人的眼睛;在公共場合手足無措,侷促不安,說話沒有邏輯。膽怯通常出現在以下三種情境中:
(1)人際關係發生變化時。比如新生入學、新人入職等。當週圍的人際關係變得陌生時,膽怯就會出現。
(2)經歷過失敗的體驗後,再次面臨同樣困境時。比如職場新人在某個問題上犯過錯,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就會產生“要是再犯錯怎麼辦”的擔憂,從而產生膽怯心理,不敢面對。
(3)自卑的時候。比如職場新人覺得自己剛到公司,對公司不熟悉,工作能力不夠,所以容易感到自卑,不敢發表意見。
要想克服膽怯,就要找到膽怯的根源。如果是性格內向造成的膽怯,則需要跟一些開朗的同齡人多相處;如果是認識性膽怯,即太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擔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則可以多和人交流溝通,嘗試多說話,放下包袱;如果是因為失敗挫折導致的膽怯,則可以透過提高個人能力,克服自身弱點來解決,不要自我逃避。
其實還是那句話,膽怯都是自己嚇自己,自己對未知進行了過多負面的思考,並擴大了負面後果帶來的影響,導致事情還沒發生,就在腦海裡形成不好的結果,好像已經身處威脅中一樣。膽怯的新人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丟掉胡思亂想的沉重包袱,清空一切雜念,先邁出該邁的步伐,之後才知道下一步是否存在危險。如果連第一步都不敢邁,那麼以後只能原地踏步,永遠不可能實現預期的目標。因此應走出去,小心走,才能融入新環境,一步步邁向你的理想階梯。
重要的不是在哪裡辦公,而是做什麼
生活:公司規模小,地址在民居里,感覺很沒面子。
修行:只要有修行的決心,在哪裡都無所謂。
大鵬畢業半年了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看著同學一個個都就業了,心裡難免不平衡。他給我發來諮詢郵件,問我該如何調整這種不平衡。我回復他說:“很簡單,先找一份工作幹著。”然後收到了他這樣的回信:
“我也很想找一份工作幹著,但沒有合適的。我看上的工作崗位都要求有經驗,而那些不需要經驗的大多是銷售工作。我學的是平面設計,想從事相關行業,不想當銷售。還有幾個公司的崗位倒挺合我的專業,可都在居民區裡辦公,規模也小,只有十幾個人。我那些同學都在寫字樓裡上班,怎麼也算是個白領。我要在居民區裡辦公,就像一個小作坊的從業人員。在那麼小的公司工作,能有什麼發展?”
我沒有直接回復他該怎麼做,而是先發給他一篇故事。
第8節。
有三個和尚在河邊修行,三人各自找到一塊大石頭在上面打坐禪定。過了一會兒,有個和尚站起來要走,原因是有蟲子咬他,他不想殺生,於是想找個沒蟲子的地方打坐。又過了一會兒,又站起一個和尚離開河邊,原因是河水湍急,聲音太吵,他想找個更偏僻的地方修行。這時就剩最後一個和尚,一動不動地坐在河邊,蚊蟲來叮他,他不動;河水“嘩嘩”地從他面前流過,他也不動。
到了中午,三個和尚在一起吃午飯。提前離開的那兩個和尚互相說:“那個地方不適合修行,到處是蟲子,咬得我沒法入定。”“是啊,河水聲也很吵。我們應該找個更適合修行的地方。”只有一直沒離開的那個和尚一言不發,這兩個和尚就問他:“你覺得呢?”
和尚放下碗筷說:“蚊蟲叮我咬我,是我前世欠下的。也說不定,它們在某一世當過我的父母,父母對我有養育之恩,我犧牲點血又有什麼呢?河水流淌是自然之聲,我們既然生在自然之中,那我們的每一句經文也都是自然之聲。既然都是自然之聲,流水聲和唸經聲又有什麼區別?區別的是修行的心,只要足夠堅定,在哪裡修行都一樣。”
兩三天後,我收到了大鵬的回信,他說已經在那幾家辦公地址在居民區的小公司裡挑了一家去上班。我想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只要心存目標,不管什麼樣的環境都能有所發展。其實像大鵬這樣的畢業生看不上小公司,歸根結底是因為面子問題。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有面子的工作;也不是覺得在小公司裡沒前途,而是覺得說出去很沒面子。
在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hierarchyofneeds)”,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他將人類需求分成了五個層次,由低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