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思·加爾佈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Archibald MacLeish)、小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iesinger ,Jr。)以及許多盈利可觀的教科書的作者一致威脅說,假如霍頓·

米夫林被兼併,他們就會另投別處。“當西太平洋主席霍華德·(米基)·紐曼(Howard (Mickey)

Newman)接到頭幾封作者寄來的抗議信的時候,他還覺得這是一個笑話,稱之為‘捏造’。不過,當他接到更多這樣的信件時,他開始意識到,‘我可能買下這個公司後卻一無所獲。’”'1'結果,西太平洋收回收購計劃,霍頓·米夫林得以繼續獨立經營。

不過,這一策略並非總是管用。比如,當魯拍特·默多克(Rupert Mudoch)有意收購《紐約》

雜誌時,該雜誌社肩負重任的管理層決心將他打回去。許多著名的作者威脅說,假如默多克奪得控制權,他們就即要離開《紐約》

雜誌。但這並未嚇倒默多克。他還是收購了《紐約》

雜誌。作者們確實離開了,但是,廣告客戶並沒有走。默多克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作者們走錯了方向。要想使焦土政策起作用,你就必須毀滅入侵者想要的一切,而這些東西未必是現在的主人最重視的。

我們倒不是有意暗示說,這麼一個策略無論成功或失敗,其本身或結果都是可取的。我們不難想像社會希望避免這麼一種意味著巨大浪費的破壞行動的出現。我們的目的在於解釋這些策略的本質,這樣你就可以更好地運用它們,或者避免使用它們。

焦土防禦只不過是被博弈論者稱為策略行動的做法的一個例子。'2'

一個策略行動的設計意圖在於改變對方的看法和行動,使之變得對自己有利。其突出特徵是刻意限制你的行動自由。這一點可以透過一種無條件的方式實現,比如一個總統候選人發誓說“不會提高稅收,就是這樣”。又或者,由於策略行動確定了一個怎樣應付不同情況的規則,自由因此受到限制。比如,美國許多州都有強制性的制裁持槍犯罪的法律,這些規則實際上有意限制了司法裁判的自由。

你大約已經覺得,保留選擇餘地總歸是有好處的。不過,在博弈論的王國裡,這一點卻不成立。你雖然少了自由,卻在策略上得了益,因為這麼做改變了其他參與者對你以後可能採取什麼反應的預期,而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為自己謀利。其他人知道,只要你有行動的自由,你就有讓步的自由。引用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名言,就是:“我就是沒法拒絕誘惑。”'3'

1 .無條件行動

設想美國和日本爭先恐後發展高畫質晰度電視。雖然美國擁有技術方面的優勢,卻由於財政赤字越積越高,可以動用的資源實在非常有限。日本抓住美國這個短處,再次擊敗了它。不過,一個乍看上去可能進一步束縛美國的策略行動其實可以扭轉整個局面。

在缺少無條件行動的前提下,華盛頓和東京同時開始選擇各自的策略。每個國家都必須決定對研究開發的投入是高還是低;投入高,會大大縮短開發時間,當然產生的成本也更高。我們把這個情況看做一個博弈,畫出它的得失圖表(如圖5…1所示)。每一方都有兩個策略,因此會出現4個可能的結果。

我們假設雙方都認為,投入高是一個最糟糕的結果,因為:在日本看來,美國很可能贏得一場全力以赴的比賽,自己的投入只會變成損失;而在美國看來,這麼做的成本太高。把這個結果稱為各方的1

。各方第二糟糕的結果(2)是自己的投人水平低,而對方卻選擇了高水平:這等於在毫無成功希望的前提下花錢。

圖5…1

美日高畫質晰度電視競賽的得益日本最願意看到的結果(4)是,自己選擇高水平,美國卻選擇低水平;那樣的話,它取勝的機會很大,而且資源成本問題在它看來也沒那麼嚴重。在美國看來,最理想的結果是雙方同時選擇低水平,那樣的話,美國很有機會以較低成本打贏這一仗。

低水平是美國的優勢策略。美國的問題在於,日本會早已料到這一點。日本的最佳對策是轉向高水平。這個博弈的均衡點出現在右上方的格子裡,在那裡,美國得到的是自己第二糟糕的結果。要想改善這一局面,必須採取一個策略行動。

假設美國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