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這就是著名的“凱恩斯定律”,也稱為“看得見的手”。

凱恩斯舉了一個很著名的例子說明政府幹預經濟的結果,後來被人們稱之為“挖坑理論”。他在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說,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政府可以僱200個人挖坑,再僱200個人把坑填上,這樣就創造了400個就業機會。在僱人挖坑時,需要購買200把鐵鍬,這樣,生產鐵鍬的企業就有了收入,而鍊鋼廠也可以開工了。挖坑的工人用得到的工資購買食品,那麼食品行業也有了利潤。同樣,填坑的時候,還得發200把鐵鍬,還得發200人的工資。這樣,政府透過積極主動的方式,拉動經濟回暖,讓經濟從蕭條中擺脫出來。

凱恩斯的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肇始,這隻“看得見的手”使西方國家從經濟低谷中走了出來,走向繁榮。二戰以後,西方所有國家都開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凱恩斯因此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

說句題外話,後來一個名叫黑茲利特的學者又根據這個“挖坑理論”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也稱“破窗謬論”。他說,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如果一個小孩打破了麵包店的窗戶,那麼麵包店的老闆就不得不拿出錢來安裝玻璃,這樣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有活幹了,接下來就會使伐木場和玻璃工廠開工,從而推動社會就業。因此,自然災害和戰爭都可以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這個理論看似符合邏輯,事實上卻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