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州指的是冀州、青州、幽州和幷州。
獻帝下達這項任命時一定沒有查閱過近幾年的皇家檔案,也許皇家檔案已經全丟在逃亡路上了,總之這項任命很有問題,因為幾年前獻帝也曾頒發過同樣的任命,就連所督的這四個州也絲毫不差,不過那是頒給另外一個人的,公孫瓚。
公孫瓚那邊沒有免職,這邊又重新任命了新人,如果不是技術性錯誤,那就只有一個解釋:讓舊人和新人相鬥。
這可能是曹操故意安排的,當年“三人小組”能想出來的主意,曹操更不在話下,袁紹和公孫瓚已經勢如水火,給他們加把柴,讓火燒得更猛些。
失去大將軍職務的曹操也沒有什麼實質性損失,官位是死的,規定是活的,他擔任了司空一職,同時代理車騎將軍,還順便搞了一次職務改革,規定司空在三公中地位最高,是朝官的首領(百官總已以聽),仍然把政權和軍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五、“曹統區”掀起大生產運動】
解決了朝廷的人事安排問題,暫時平息了袁紹的不滿,曹操還有一系列挑戰需要面對,最突出的問題來自於經濟方面。
曹操離開兗州大本營,出於戰略考慮將新首都定在許縣,在後勤保障方面就要承擔很大的壓力。近一兩年來,曹操採納毛等人的建議,在兗州一帶積極發展生產,基本保障了自身的糧食供應問題,從而讓自己處處居於主動。
但是,曹操在許縣一帶基礎還不很紮實,許縣以及周邊的穎川郡、汝南郡雖然曾經是重要的農業區,但這些年來遭受戰爭的影響也最深,黃巾軍在這裡勢力很大,有大量人口流失到了南面的荊州地區。
朝廷正常運轉需要大量糧食、布匹等物資,軍隊也需要後勤保障,這些物資如果都依賴兗州供應,浪費會很大,兗州那邊也難以為繼。
拿軍糧運輸來說,就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從兗州運到許縣來必須組織大量人力參與運輸,還要考慮運輸隊伍途中的物資消耗,往往運一車糧食,至少還得再準備一車糧食供人們路上吃,另外,沿途安全又難以保證,這個辦法基本上不可行。
許縣的糧食供應問題必須立足於就地解決。曾在東郡任東阿縣令的棗祗和夏侯的副將韓浩同時向曹操建議,透過在許縣周邊一帶進行屯田的措施解決目前的燃眉之急。
棗祗是穎川郡本地人,家住陽翟縣,跟郭嘉同縣。曹操在東郡時,棗祗在東郡下面的東阿當縣令,張邈、陳宮之叛,兗州近八十個縣裡只有棗祗的東阿縣等三個縣沒有叛變,為曹操反敗為勝立下了大功。棗祗這時也隨曹操來到許縣,有的史料稱他此時擔任獻帝近衛部隊的指揮官(羽林監)。
韓浩一直擔任夏侯的副手,當年夏侯被人劫持,韓浩臨危不亂,將夏侯解救出來,曹操事後對他進行了表揚。
棗祗、韓浩建議曹操效仿漢初以來的經驗,把流民組織起來,開展農業生產,開展大規模的屯田。
屯田作為制度其起源可考的是漢文帝時期。據《漢書晁錯傳》記載,著名改革家晁錯分析了秦朝守塞北失敗的教訓,認為單純以戍卒守邊的制度有很大毛病,必須實行“且屯且守”的制度,把屯田與戍邊結合起來。於是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漢文帝下令在邊郡屯田,這比漢武帝時經濟專家桑弘羊建議屯田西域還要早得多。
不過,晁錯和桑弘羊所推行的屯田都與國防建設有關,屬於半軍半民性質,許縣的情況與那時有很大不同,能不能參照前人的辦法推行,在當時還存在著爭論。
反對屯田的人也不少,據《三國志司馬朗傳》等史籍記載,對於曹軍收復的大量無主土地,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賞給有功之人,有人甚至提出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大力推行土地私有化。實行屯田實際上就是土地“國有化”,由於反對的人不少,曹操也不得不有所考慮。曹操讓棗祗找荀等人商議,荀支援屯田。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只有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才能度過危機。
經過內部討論並逐步統一了思想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頒佈《置屯田令》,從定國安邦的戰略高度,充分肯定了秦皇漢武獎勵耕戰,實行屯田的歷史經驗,闡述了屯田積穀的重要意義,下令開始屯田,標誌著這項“戰時經濟政策”正式實施。
從建安元年到魏元帝鹹熙元年(264年),這項制度推行了七十年,可以說它伴隨著曹魏帝國的興衰始終,成為曹魏勢力崛起的經濟基礎。
屯田首先在許縣附近試點,具體做法是,把已經找不到主人的土地收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