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說:“伏皇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因此應該廢掉她(後無子,性又兇邪,往常與父書,言辭醜惡,可因此廢也)。”
曹操說:“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了呀(昔已嘗為公言也)。”荀想打個馬虎眼混過去,哪成想曹操很認真,說:“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您在官渡與袁紹相拒時,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如果曹操明白了荀是在為自己圓場,應該裝個糊塗就過去了,但曹操並不想給荀這個面子,他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官渡事後何以不言)?”問得荀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無對,謝闕而已)。
《獻帝春秋》認為,這才是曹操與荀二人關係的轉折點,此後曹操心裡對荀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太祖以此恨,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
《獻帝春秋》進一步認為,董昭提出授予曹操魏公的建議,荀表示反對,荀想當面向曹操陳述,正好這時讓他到軍前慰問,慰問活動結束後,是荀自己要求留下來的,目的是找機會跟曹操當面談談(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留請間)。
曹操知道荀要談什麼事,就是不給他機會,最後荀在抑鬱中死於壽春。
《獻帝春秋》的記載與前面幾部史書不同,對後世影響卻很大。但是,這個記載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如果按照此說,在伏皇后事件沒有公開之前荀主動找曹操談過這件事,荀等於成了告密者,這恐怕不符合荀一向做事的風格。荀如果只求自保,他也就不會在關鍵問題上一次次惹怒曹操了。
儘管荀的死因撲朔迷離,但正值壯年的他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死於軍中,又是在是否恢復五等爵制爭論的關鍵時刻,不能不引起朝野內外甚至民間的廣泛猜測和議論。
當時社會上什麼傳聞都有,其中有一種認為曹操逼荀殺伏皇后,荀不幹,於是自殺。這種議論由從壽春逃到江東的人告訴了孫權,孫權深信不疑,他以告示(露布)的形式廣泛宣傳。劉備知道後也說:“曹操這個老賊不死,看來禍亂就結束不了(老賊不死,禍亂不已)!”
客觀地說,曹操這時雖然不喜歡荀,但還不至於殺他或者逼他自殺。荀跟隨曹操二十多年,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對荀也是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儘管近年來荀對曹操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變化,但那都集中在如何對待漢室這個問題上,觀點雖然不同,但曹操深信荀不是董承和伏完,他不會謀反。
在曹操眼裡,荀一直是一個士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容易讓他改變,但也不用過於防範他,因為他沒有太大的威脅,所以曹操不會在即將與孫權展開大戰的前夕把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荀殺掉,這完全不符合曹操的利益。
荀之死可能是巧合,精神壓力的增大影響到荀的健康,剛好在這個敏感時刻病逝,這是完全可能的。當然也有可能是自殺,感到前途悲觀,不想過言不由衷的生活,同時害怕給家人、朋友帶來災難,巨大壓力下的荀用自殺的手段一了百了,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官方釋出的通告裡不會說他是自殺,只會說他因病去世。曹操以天子的名義追贈荀為敬侯,以表達對他的敬意,爵位由荀的長子、同時也是自己的女婿荀惲繼承。
荀惲娶的是曹操的女兒陽安公主,後來他擔任過虎賁中郎將。在曹丕與曹植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他因為站在曹植的一邊而被曹丕忌恨,此後逐漸不得志,死得比較早。
荀還有其他幾個兒子,荀俁後來擔任過御史中丞,荀詵任過級別不太高的軍職,荀較為有名,是個學者,到晉朝時做過大官。還有一個荀粲,是曹洪的女婿,崇尚道教,是玄學早期的倡導者,他與妻子很恩愛,二十九歲時因妻子去世悲痛而死。
荀對曹魏的作用,不亞於諸葛亮在蜀漢。他不僅有傑出的才能,在曹操早期的事業開拓中屢立奇功,本人更是在士人中有很高的號召力,一大批汝穎士人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才加入曹魏陣營的。
但他名義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緣於他為人謙遜,一再辭讓封爵和官位,另一方面是晚年與曹操在政治立場上產生了分歧,作為漢室忠誠的擁護者,他事實上成了最大的“保皇派”,對於曹操試圖突破朝廷體制甚至取而代之的做法,他表示不滿和反對。
蘇東坡是一流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同時也是一流的歷史學家,他在《東坡志林》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