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對荀內心的矛盾作過深入分析。他說:“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是聖人之徒,開始認為非曹操不能平定海內,故而輔佐他。之所以替曹操出謀劃策,他認為這些也是漢家之事,荀文若怎麼能教曹操造反呢?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該有的自然會有,到不得已的時候再接受,不該來的就不拿,這是周文王的做法,也是荀文若所認為的。但是曹操卻要加九錫,荀文若以死反對他,所以我說荀文若是聖人之徒,他的才華似張良,而品德似伯夷。”
荀死時有兩項職務:部長級的侍中和副部長級的光祿大夫,直到五十多年後的鹹熙二年(265年),他才被追授為太尉。
也是在這一年,曹魏最後一任皇帝曹奐被司馬炎趕下臺,曹魏帝國從形式上完全終結了。
【三、接受勸進】
建安十八年(213年)四月,曹操結束了“三徵孫權”中的第一次遠征回到鄴縣。次月,獻帝派郗慮代表自己(持節)前來鄴縣,正式拜曹操為魏公,此舉標誌著兩漢施行了數百年的爵位製得到了突破,正式有了“公”這一爵位。
有人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一年前為何大規模增加魏郡所轄的縣數,再大的侯爵也只能食邑一個縣。曹操此前的爵位是武平侯,食邑是武平縣的一萬戶,獻帝給曹操破了例,又把武平縣周邊的陽夏縣、柘縣和苦縣增加為曹操的食邑範圍,使食邑數累計達到四萬戶。對於這項史無前例的封賞,當時曹操不敢接受,原因之一是根本沒有這項制度,他怕別人議論。
那次增加曹操食邑的做法有可能出自獻帝本人的意思,如果是出自於曹操,之後他又“讓縣自明本志”,那就不免給人以自導自演的印象了。獻帝破例給曹操增加到四個縣作為食邑,潛意識裡也是擔心哪一天曹操把現行封爵制度徹底給推翻了。
可是這一天仍然來了,獻帝也只能無奈。
就在幾個月前,還有一項重大政策出臺——恢復了古代的九州制。根據《獻帝春秋》記載,其主要內容是:撤銷幽州刺史部和幷州刺史部的建制,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冀州刺史部,撤銷司隸校尉部、涼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剛剛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銷交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並分別併入荊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根據本次行政區劃調整,目前天下共有兗州、豫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冀州、益州、雍州等九個刺史部,和“禹貢九州”的概念對比,雙方的差別只在益州一地,“禹貢九州”沒有益州而有梁州,但這兩個州指的都是一個地方。
按照調整後的區劃,目前“曹統區”的範圍包括冀州、兗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荊州、揚州的一小部。孫權擁有揚州的大部以及荊州的一小部,劉備擁有荊州的一部分,劉璋擁有益州,另外現屬於冀州刺史部的遼東一帶有公孫氏的割據勢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區也處於割據狀態。也就是說,截止本次行政區劃調整時,天下三分的局面尚未形成。
赤壁之戰造成了三足鼎立,這是沒錯的,但並非在戰後立即就形成三分的局面,它還有一個過程。
魏公不是“郡侯”,他的食邑範圍不僅包括魏郡,儘管這個郡已經有二十九個縣之多。根據獻帝頒佈的詔令,魏公的食邑範圍還包括魏郡周邊的其它九個郡國,即河東郡、河內郡、魏郡、趙國、中山國、常山國、鉅鹿國、安平國、甘陵國和平原國,幽州和幷州撤銷後,它們此時都隸屬於冀州刺史部。
這十個郡其實就是一個國中之國,姑且稱之為“魏公國”。
郗慮一行帶來了獻帝為策封曹操而釋出的長篇詔令,這篇詔令仍然完整地儲存於《三國志武帝紀》中,它文辭華美,相傳為供職於尚書檯的陳留郡中牟縣人潘勖所做,他是有名的碑頌高手。
但凡這樣的文章讀起來都比較吃力,裡面典故和生僻字太多,肉麻的話太多,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不過裡面也有些實質性的話,比如說允許魏公國像漢初諸侯王那樣設定丞相以下的百官(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獻帝同時賜予曹操“九錫”的殊榮,根據歷史記載,從周公開始,到王莽再到隋唐時期的李淵,大約有十來個人被授予過“九錫”,包括孫權、司馬昭以及東晉的桓玄、南朝的李裕、隋唐時期的王世充等人。他們大都是在前朝受了“九錫”,轉眼就成了舊王朝的掘墓人,這讓“九錫”的名聲一落千丈,李淵、王世充之後再也沒人嘗試過了。
據《魏書》記載,曹操對魏公和“九錫”也進行了多次辭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