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常侍、散騎、諸吏等名稱。除了天子的心腹、親信和賓客,外朝大臣中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號在內朝預聞政事,成為內朝官。

明代太監塑像內朝的辦事機構叫尚書檯。秦朝時期,在禁中設有尚書的官,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在皇帝與丞相之間傳達文書。漢武帝為了削弱相權,強化君權,開始利用尚書這個辦事機構。尚書多由近侍、心腹之臣擔任,所辦之事日益增多,職權日益擴大,其重要性也日漸增強。漢元帝認為宦官無外黨,精專可信任,於是任用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並委以朝廷政事。朝廷大小政務都要透過石顯,石顯成為朝中顯貴,百官大臣對他無不敬畏。到漢成帝時,隨著尚書職權的擴大,尚書檯的組織機構也隨之擴大。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以後,進一步加強尚書檯的權力。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仍然是三公和九卿,但實際上國家的大權則完全集中在禁中的尚書檯。尚書檯正式成為國家政務的中樞,最高的國家權力機關,即以三公為首、九卿分職的中央政府只是一種擺設。整個東漢時期,尚書檯不僅參與國家機密,出納王命,而且把中央王朝的職權,如選舉、任用、考課官吏之權等也逐漸侵奪了。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漢代的皇帝為了加強皇權,不斷利用尚書檯這個內廷組織,把政權從中央政府引渡到自己的臥室。到了魏晉南北朝,尚書檯已從內朝官演變成為外朝官,正式成為法定的行政執行機關。但這樣一來,它與皇帝之間便又產生了隔閡,於是皇帝又重用內廷另外兩個機關中書省和門下省,專管機密,取代了原來尚書檯的地位。曹魏時開始設立中書省,置中書監、中書令,獨立為署,典掌機密,撰擬詔敕。此後中書省的職權越來越大,成為國家的決策機關,而尚書省則成為聽受命令的執行機關。南北朝時,為了限制中書省的權力,又在禁中設門下省,凡是中書省發出的重要詔令,皇帝都要聽取門下侍中的意見。隋朝建立後,對官制進行改革,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唐朝、五代時,皇帝又用翰林學士、樞密使分割宰相之權。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削弱宰相的權力。自唐朝以來,大臣見皇帝,皆在殿上列座,以表示皇帝對大臣的尊重。北宋之初,宰相範質等在朝會上依照慣例仍然列座議事。一次,宋太祖對範質等人說:“朕眼睛昏花,看不清字,卿等自己拿文書來看吧。”範質等人起身從內侍手裡拿過文書,待退回原位時,太祖早已密令內侍將他們的座椅偷偷地撤去,範質等只得站著議事,從此成為制度。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犯有“專肆威福”、“圖謀不軌”等罪名,將其處以死刑,並乘機廢掉中書省,不設丞相,改由皇帝直接君臨百官。在中國沿襲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標誌著皇帝的集權專制統治達到了極點。後來,為了處理政務之需,明成祖設立內閣,用秘書班子內閣大學士行使中樞之權;清代又用參謀性質的軍機大臣架空內閣,軍機大臣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宦官也是皇帝用以加強皇權的工具。在中國古代皇帝集權專制的政治體制中,宦官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宦官是中國古代宮廷中的特產,早在商周時代就已存在了。宦官主要負責君主及後宮的各種事務,實際上是君主和后妃的奴僕。君主為了防止他們穢亂後宮,便殘忍地將他們閹割了,所以又稱閹宦。宦官因腐身入宮為奴僕,故其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但是,他們身居後宮,在帝王之側,常與君主接近,由於這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他們在宮廷政治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一些在政治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宦官。秦漢以後,因襲古制,仍設宦官。隨著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他們的地位和作用就越來越重要。秦二世時,宦官趙高專權,荼毒天下,很快就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西漢初呂后稱制時,宦官張卿出入宮廷內外,受宣詔命,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君主自覺地利用宦官來加強皇權,則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為了加強皇權,設定了內朝,開始任用宦官參與政事。漢元帝時,宦官史游擔任黃門令,由於他忠心耿耿,因而頗得元帝信任。特別是弘恭、石顯二人,為人巧慧,習於政事,能探知君主細微之意,所辦之事,所說之話,無不深獲上意,因此很得元帝的信任,宮中大小事務,皆由他們處理。他們以中書之職執掌權柄,顯貴傾朝,百官大臣無不畏憚。

皇帝之所以願意任用宦官來加強皇權,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他們身居宮中,孑然一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