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子。為了避免“女主恣亂國家”,他又一次殘酷地將劉弗陵的母親趙婕妤廢黜,囚禁在掖廷,趙婕妤不久即死於獄中。當時,左右侍從不理解漢武帝何以廢殺趙婕妤。問他:“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漢武帝回答說:“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史記·外戚世家》。漢武帝不僅對趙婕妤如此,其他凡是生了子女的嬪妃,他都一律廢黜致死。這說明漢武帝在重用外戚時,已經看到了外戚興盛後又會對皇權構成新的威脅。他晚年對外戚的打擊、殺戮政策正表明了這一點。宮廷政治鬥爭就是這樣殘酷,皇帝為了加強皇權,是不惜採用任何手段的,也是不顧任何親情人倫關係的。

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在臨終前夕,把太子託付給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佐少主。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安排又導致了後來霍氏外戚之亂。西漢後期,外戚史氏、王氏專權便接踵而來。東漢時期,外戚更是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攘奪皇權的鬧劇。此後一直到唐朝,最高統治者都利用外戚來控制百官,加強皇權。一般來講,外戚政治往往容易釀成外戚專權,成為皇權的異化物,對皇權形成新的威脅。所以宋代以後,皇帝加強了對外戚的控制,外戚政治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

皇帝除了任用外戚為親臣,控制朝政,加強皇權,還經常任用近侍內臣,控制和監督外朝大臣,這樣就在中央政府的機構中出現了外朝和內朝。秦漢以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發展有一個規律,那就是皇帝為了加強集權專制統治,往往提拔心腹近臣,在自己身邊建立一套秘書班子,用他們去分奪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的職權,這一套秘書班子就叫內朝。內朝官的權力急劇膨脹,後來就逐漸取代了外朝官。當內朝官成為正式的國家機構以後,皇帝又重用近臣,在內朝建立另一個參謀班子,他們入侍帷幄,內參機密,在朝廷正式機關之外,又建立了一個凌駕於其上的內朝組織。漢代的尚書檯,魏晉六朝時的中書省、門下省就是由內朝官發展而來的。

內、外朝的設立也始於漢武帝。漢武帝一方面重用外戚,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削奪丞相的職權,從而導致了宰相制度的變化。漢武帝以前,實行丞相制,只有丞相才是宰相,而專任丞相的人全是列侯。這些列侯都是軍功大臣及其後裔,在朝廷位高勢尊,權力很大。漢武帝為了削弱相權,首先,不再任用列侯為丞相,而是任用出身低微的人為丞相,然後再封為列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任用公孫弘為丞相,封為平津侯。公孫弘出身低微,曾牧過豬,擔任過小吏。後來上書朝廷,得到漢武帝重用。由於公孫弘出身貧賤,因此對皇帝的拔擢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對皇上畢恭畢敬,不僅處處按漢武帝的意志辦事,而且還用儒家思想對漢武帝的一切措施進行文飾。其次,漢武帝改變了過去對丞相禮貌甚躬的態度。 公孫弘到內廷去見漢武帝時,漢武帝有時連帽子也不戴。此後,漢武帝對丞相稍不滿意,便當面斥責、免官或處死。再次,漢武帝經常更換丞相。他在位時共有10位丞相,其中就有5人因罪自殺,或下獄腰斬。這種情況在漢武帝以前從未發生過。這說明在漢武帝時期,丞相的地位已經大大地降低了。

漢武帝在貶損丞相的同時,又提高御史大夫的地位,與丞相平起平坐,以分奪丞相之權。到後來,丞相改名為司徒,御史大夫改為司空,太尉改為司馬,統稱為三公,三公都是宰相。這樣,就把西漢前期以丞相為宰相的制度改為以三公為宰相的制度。相權一分為三,相互制約,互不統屬,只向皇帝負責,這樣宰相的權力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設立內朝,利用內朝與外朝對峙,並分奪外朝權力,這是漢武帝削弱相權的又一重要的權術。他常常從民間拔擢地位低微的儒學之士作為侍從。漢武帝常常同他們商量朝中大事,徵詢他們的意見。他們來自民間,瞭解民情,對社會的弊端也比較瞭解;同時,他們學識淵博,思想開明,積極進取,支援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因此漢武帝對這一批人非常信任,讓他們預聞政事,託為心腹之臣,成為漢武帝改革的智囊團。但是他們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員,也沒有固定的官職,有時天子甚至把他們當做賓客看待。但他們經常代表皇帝在朝廷發表意見,有時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在朝廷上與大臣辯論,詰責朝臣,駁得朝廷大臣啞口無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與朝廷正式職官系統不同的內朝官系統。這一內朝官系統,當時稱為“加官”,有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