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策?”景帝身子前傾,一臉的笑容,這才是真心,適才的怒容不過是裝的。
“破匈奴策!”主父偃的話更加驚人:“只有行好前三策,方能行第四策。”
“破匈奴策?怎麼?你也懂兵道?”景帝劍眉一軒,很感興趣。
周陽對付匈奴很有辦法,若是主父偃也懂兵略,那就是兩大名將了,他這個皇帝,能不歡喜嗎?
“皇上,臣於兵道,不過是限於兵書罷了,粗通皮毛。”主父偃謙遜道:“哪及破虜侯那般得心應手,戟呀、弩呀都是現成的,一到了破虜侯手裡,就完全不同了,化腐朽為神奇!讓人讚歎!”
“呵呵!”景帝對這話大是贊成:“是呀!周陽多巧思,總是能把為人不注意的東西用得神乎其神。”
“若無皇上簡拔臣,臣也無此功。”周陽來句錦上添花的話語。
“哈哈!”於簡拔周陽一事,景帝還真有幾分自得。古往今來,那麼多的帝王,有幾個敢用周陽這樣年青的人呢?
“那你的破匈奴策,又是什麼?”景帝問詢起來。
“皇上,臣的破匈奴策,就是移民實邊。”主父偃開始陳說起來。
一邊說,一邊比劃。他於邊關上的風土人情,地理山川,戶口之數,百姓殷富程度相當瞭解,一一說來,具體翔實。
“嗯,此策極好!每次打仗,那運輸之費讓人心驚呀。”景帝大是贊同這一策略:“若是邊關有百姓,有糧草、軍械,這筆費用就可以省下了。以此為基,威懾漠北,不是問題。此策極好,就遷豪強流民去北地。”
“皇上聖明!”主父偃讚一句。這是真心的讚揚,看得出,景帝是真的很贊同,打算實行了。
“春陀,設宴,朕要與周陽、主父偃邊吃邊談。”景帝興致大高,笑道:“主父偃,你這話,讓臣有如飲醇酒之感。”
“謝皇上誇獎。”主父偃滿面紅光,能得景帝如此稱讚,那是人生的樂事。
“皇上,臣再獻一策。”周陽笑著接過話頭:“不僅要遷豪強流民去北地,更應該修路。北方的百姓多了,人戶之數劇增,這需要的貨物也就多了,要是沒有通暢的道路,這運輸所費也是驚人。”
“妙!”景帝脫口讚道:“記得前朝之時,始皇剛剛一統天下,那時,道路不通。從齊地運糧去北地,運一百石,運到的還不到一石,路上要吃掉九十九石多。運到的那不到一石,就是從民夫牙縫裡摳出來的。”
秦始皇剛統一中國時,那時的道路,各國各不相同,一個國家的馬車無法在另一個國家的道路上行駛,秦始皇為了解決這一困難,採取了一個名傳千古的辦法,叫“車同軌”。也就是大規模改建道路,使其符合統一的規定,這符合當時的情況,卻給讀書人罵為暴亂。
“這還要別下雨,別出現泥石流。”景帝不住搖頭,很是惋惜:“若是雨下大了,泥石流暴發,根本就不可能運到,在半路上就吃光了。為了解決這一困難,始皇決定大修馳道。馳道一修成,從齊地運糧去北地,就可以多達數十石,這相當了不起。馳道雖然廢棄了,但是,路基仍在,若大漢要修的話,可以省很多事,此議可行!”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說起來相當老套,卻是事實。沒有良好的交通,何來發達的經濟?何來強盛的國力?
周陽此策一出,漢朝的道路將會四通八達,經濟將會更上一層樓。當然,軍隊的調動,更加便捷了。
春陀帶人送上酒菜,三人各踞一案,一邊吃,一邊商議國事。
景帝詢問主父偃,瞭解漢朝的風土人情,地理山川,主父偃是有問必答,非常具體,比起奏章準確多了。
“朕身為大漢皇帝,對大漢的瞭解,還不及你這個寒士,慚愧!慚愧!”景帝大是感慨:“奏章誤朕矣!”
略一停頓:“主父偃,你先在宮中做侍中,把這些擬出一個條呈。來年,朕有大用。”
就這樣,主父偃正式踏入仕途。雖然只是小小的侍中,卻深得景帝賞識。景帝那句,來年有大用,那意思是在說,眼下已快過年了,不能大動干戈,那就來年再說。想得到,來年,漢朝必有一番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變化,必然會牽涉到漢朝各個方面,包括朝中大臣的變化。變動一完成,漢朝將會有一番新氣象,實力會更上一層樓。
“皇上,欲為事,必先得人!皇上要改變朝局,就要大批的人才。”周陽的話才一開說,就給景帝打斷了。
“對對對!沒有人才,什麼也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