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年輕時所犯的錯誤,後來被允許重新從事政治工作,並於1958年當上了勞動部長。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由於受到忠於毛澤東的紅衛兵的刺激而自殺身亡。
1930年革命失敗的一個主要影響是,它證明了毛澤東的正確。
此時,毛澤東不再受來自上面的錯誤決議的擺佈。他開始著手在根據地建立蘇維埃制度。
1931年11月7日,毛澤東的事業迎來了一個高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這一天宣佈成立(之所以選定這一天是因為這一天是十月革命的週年紀念日)。11月27日,毛澤東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朱德當選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當選為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蔣介石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事實上,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佈成立之前,他已經發動了三次進攻,試圖把共產黨趕出江西根據地。
第一次進攻是在1930年10月。在擊敗了廣西的軍隊之後,國民黨軍隊於1931年5月再次向江西的共產黨發動進攻。1931年7月,蔣介石親自指揮30萬人又一次向蘇區發動進攻。儘管國民黨軍隊取得了一些區域性的勝利,並使紅軍遭到了一定的損失,但蔣介石所稱的這三次“圍剿”都以國民黨的失敗而告終。在紅軍於1934年被迫退出根據地開始進行史詩般的長征之前,蔣介石又發動了兩次“圍剿”。
然而,在1931年秋,蔣介石面臨著令他沮喪的局面,一方面共產黨逃過了打擊,另一方面,他自己的權威仍受到來自國民黨內部的挑戰,而且,日本人正在向中國發起進攻。
第十二章 命運自定
曾是毛澤東的“筆桿子”陳伯達,在他的《蔣介石——人民公敵》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蔣介石的出路何在?”
他說:
“事實上,他的‘偉大導師’曾國藩早在很久以前就為他安排好了,那就是:”與外國人講和,與人民為敵。“
毛澤東後來告訴埃德加·斯諾,當時所犯的一個重大錯誤,就是共產黨沒有和福建軍隊聯合起來,對付蔣介石。
我們可以確切地指出,蔣介石曾在某一天,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錯誤。
那是1931年9月11日,當時他命令少帥張學良,儘可能地避免和日本人發生任何衝突。不出所料,恰恰是在一個星期之後,日本軍隊發動了所謂的“瀋陽事變”,進攻東北。
張學良請示蔣介石:“我該怎麼辦?”
蔣介石的回答很明確:“為了避免這一事件的任何擴大,必須堅決執行不抵抗政策。”
由於蔣介石面臨著國人反對力量的不斷挑戰,他已就解決軍事問題的順序作出了決定:先消滅國內的反對力量,然後再對付外國侵略者。
這個決定最後註定了蔣介石自身的命運。
國民黨的資料否認蔣介石使用過“不抵抗政策”一詞,但是不否認蔣曾經命令少帥避免與日軍衝突。
蔣介石是國民黨的領導人和自封的孫中山革命的繼承者、中國反對帝國主義掠奪的鬥士,因此,人們普遍認為蔣介石應當領導全國進行抗戰。
公平他講,他確實想抗戰,但他認為這是次要目標,首要的是中國必須統一在他的領導下。
他的失算在於他使人民——這裡麵包括知識分子、農民及士兵——感到失望,結果他那無可爭議的自詡的民族領袖的地位便受到了削弱。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大多數人認為中國人打中國人是不應該的。
如果蔣介石當時做出另一種決定,軍閥們就會拋開他們之間的分歧,團結在他的旗幟下。但是相反,對他的普遍不信任進一步動搖了他的統治,並且,到最後共產黨人將宣佈自己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中國領土的真正保衛者。
在這一年的夏末和在以後的戰爭歲月裡,蔣介石既無能力也不願意弄清這一事實真相。
他所能看到的是:因為中國的分裂和弱小,它不可能抵抗訓練有素的日軍的進攻。他不可能認識到中國的分裂正是其力量弱小的基本原因之一,並且面對敵人的進攻可以透過愛國的號召而在他的領導下實現統一。
按照1944年至1948年擔任蔣介石的秘書長的吳鼎昌的說法,蔣介石錯誤地判斷了1931年9月日軍的企圖,由於他錯誤地認為日軍並不真正想佔領中國的領土,所以他命令張學良撤退。
三年後,蔣介石才相信日本人確實想侵略中國而且有可能想征服中國。但他並沒有因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