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意保護她的快樂感。對小學生來說,學習的快樂感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我一直堅定不移地這樣認為!

日常生活中的“磨難教育”

“快樂”並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培養應該培養的能力。但各種能力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吹拉彈唱的能力,而是為他人服務的能力。我一直對女兒說:“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那麼在一個班集體中,就要讓老師和同學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為他人服務的能力,往往透過當班幹部得以培養和鍛鍊。關於孩子做班幹部,在一些家長中往往有兩種不好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當班幹部吃虧,為別人做事卻耽誤了自己的學習;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班幹部有好處,在升學時可以獲得“保送”或“加分”的機會。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如果用這些觀點來教育孩子那等於是在汙染孩子的心靈。我認為,當班幹部就是培養服務精神和服務能力。晴雁因為年紀小,而且很膽小,再加上成績也不是很好,所以小學一至四年級連小組長都沒當過。到了五年級,因為我調到了成都石室中學,她也轉學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學。純粹是因為偶然的原因(比如她很守紀律,還有就是剛去的時候第一次寫作文碰巧寫得不錯被老師在班上讀了,於是便給大家形成了好印象,等等),去了一個月,居然被全班同學選為中隊長!這可讓晴雁緊張了好一陣子,因為她實在是膽小而靦腆,但我卻鼓勵她多多為同學做好事,在集體活動中拋頭露面,直到最後畢業那一天,在全校代表畢業班的同學發表告別母校演說。雖然她當班幹部的時間只有兩年,也沒有多大作為,但仍然獲得了很大的鍛鍊。現在她的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都不錯,不能不說是從“中隊長”開始逐步形成的。

“快樂”也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吃苦。說到吃苦,不少人就想到“磨難教育”,比如在假期參加各種各樣的磨難教育夏令營或者把孩子送到鄉下去呀等等,這些當然可以,但我更認為,這些對孩子來說並不一定是一種磨難,相反,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遊戲,好玩呢!無論多麼“苦”,他們都會想到反正總要回城裡去總要回到家裡的。而一回到家裡,一切都回到了舒適狀態。因此,這樣的磨難教育,效果究竟有多大,我一直表示懷疑。我認為的讓孩子吃苦,應該是讓孩子持之以恆地做一件需要戰勝自己的毅力去做的事。比如,前面所說的,我要求女兒晚上洗碗,還有就是她讀五年級開始,我不再用腳踏車送她,而讓她每天堅持走路上學放學。

每天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他不喜歡但應該也必須去做的事,這就是最好的“磨難教育”!

就像洗一頓碗並不難,難的是每天都堅持洗碗一樣,偶爾走路上學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如果天天都堅持走路上學,則需要毅力,需要戰勝自己。晴雁讀完小學四年級,我調動工作到了成都石室中學,晴雁自然也轉學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學。我對晴雁說:“你大了,爸爸就不送你了。從現在開始,你每天上學放學都自己走路。”剛開始她有點不願意,因為從家裡到學校步行走快些需要20多分鐘,走慢些需要半個小時,的確有些辛苦。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卻一點都“不尊重”她,非要她步行上學放學不可。剛開始幾天放學回家總要在我們面前叫苦,但慢慢地她理解我們了。讀六年級的時候,她曾在一篇作文中寫道——

不管是朝霞滿天還是颳風下雨,不管是春風拂面還是濃霧迷漫,每天早晨,我總是一個人穿過擁擠的小巷朝學校走去。現在,我上六年級了,爸爸說:“你可以騎車上學了!”我卻說:“不,還是讓我走路上學吧!”因為,走路上學不僅能鍛鍊我的身體,而且更能鍛鍊我的意志。……我覺得我才是最幸福的。因為爸爸媽媽經常對我說:“用自己的雙腳走路的人最幸福!”今天,我用自己的雙腳走向學校;明天,我要用自己的雙腳走進21世紀!

就這樣,晴雁用她的雙腳一直“走”到小學畢業。

我的建議:

1。對剛進小學的孩子,保護他對學習的興趣、信心和快樂感,是第一重要的。

2。和孩子一起制訂學習生活規則,然後堅持不懈地執行,慢慢把規則變成習慣。

3。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參加週末各種各樣的才藝培訓班和輔導班。

4。培養孩子對閱讀的愛好,用書香氣薰陶孩子。

5。讓孩子每天晚上吃飯以後洗全家人的碗。

孩子應該有怎樣的學習習慣?

嚴格說起來,我很少具體輔導過女兒的學習。但我認為自己對女兒的學習還是挺重視的。這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