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臺灣這邊的老婆才赫然發現丈夫在那邊已經有了“原配”,自己只不過是個“二奶”而已。由此引發了不少家庭問題,慘一點兒的大鬧離婚,有些妻子礙於人情,只好隱忍下來,看著丈夫越來越往“原配”那邊傾斜。其實做丈夫的何嘗不痛苦呢?一邊是故鄉年輕時結髮的妻子,許多人回去一看,發現妻子根本沒改嫁,一直在等他,心裡自然會有極度虧欠的感覺。而另一邊,當初臺灣本省人討厭外省人,臺灣的女孩想嫁給這些外省漢子免不了是經過一場家庭革命而為愛出走的,胼手胝足幾十年,突然之間讓她從大太太變成小老婆,更是情何以堪。當年開放探親後討論的最熱的話題,恐怕就是,這到底算不算“重婚”,後來還有賴法律的解套,這些“寶島夫人”才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許多遠離家鄉的老兵心裡,一定怨恨過那擺弄命運的大時代。誰願意失去和親人相處的天倫時光呢?幾十年後再回鄉,難免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但畢竟分離了幾十年,人事景物不復當年,思想看法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就跟很多老兵說的一樣:“在臺灣,他們說我們是外省人;在家鄉,他們說我們是臺灣人……”時代造成這些人與兩邊的社會都產生疏離,都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榮民總醫院就在我家附近,我小的時候坐公車總是很討厭經過這一站,因為總覺得這些大嗓門老頭又粗魯又愛搶座位。長大一點兒瞭解一些事後,對他們也較能理解和體諒了。到現在,“大陸探親”一詞已經很少被提起了,若不是偶爾經過榮民醫院見到他們的身影,也不會想起臺灣曾經有這麼一群人為了返鄉而不惜衝撞體制。這群人早已不再是主流論述的議題,不再是生活中被投以關懷的物件,開放之初社會的熱情已經慢慢冷卻,而隨著摯親的慢慢凋零,他們也越來越少回去了,許多人還是選擇老死在臺灣,但故鄉對他們來說,依然是夢裡都會回去的地方。

就如同我初中同學的父親,上海人,最近再見到他時,我開玩笑地用上海話問候他“張家爸爸,長遠未見喔……”沒想到這個幾十年沒聽過鄉音的老人頓時呆若木雞,激動得茶杯都掉在地上,眼淚差點兒就落了下來。

正文 1988 蔣經國去世(1)

2009…11…12 9:17:20 本章字數:1274

1988 蔣經國去世

1988年年初,又有兩個禁解除了,分別是報禁與髮禁。在這之前,臺灣報紙每天發行的篇幅數只有“三大張”,即三張紙疊起來折一半。第一張是政治新聞,不過大都是政令宣導或當局公佈的新聞。第二張是民生社會新聞,第三張是娛樂版及副刊。報紙的編排永遠四四方方,文章很整齊,字很多,圖很少,當時的報紙都是這樣。

而小朋友比較常看的是《國語日報》。這是一個為兒童讀者和學習中文者設計的報紙,字旁邊都附有注音符號,也有些連載的漫畫可以看,每個班級都一定會訂的。

1月1日解除報禁後,報紙的篇幅馬上多了起來,新成立的報社也如雨後春筍般,各種言論紛紛出現。

而髮禁則是指,過去臺灣的中學生有一定的儀容規定,在髮型方面,男生一律都是三分頭,女生則一律都理著耳下一公分,俗稱“西瓜皮”的髮型。髮禁開放後,這個規定由校方自行考慮。實際上這是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解禁,因為在後來幾年裡,許多學校仍然是這樣要求學生的髮型的,不過通常會做到學校與學生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就是說,學生可以留長髮,但男生不得蓋住耳朵,必須露出後頸;女學生不可以超過衣領,超過衣領者必須扎馬尾,當然是不準燙不準其他裝扮的,之後十幾年才慢慢開放。而真正沒有了髮禁,真正完全徹底解除髮禁,應該是最近幾年的事。現在高中生完全可以留任何髮型,可卷,可燙,可染,想留多長都沒問題。

髮禁解除的隔天,1月13日,蔣經國就去世了。

1988年的1月13日,這一天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當天是爸爸的生日。那天晚上,我們全家一起在電視機前面,收看華視播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海鷗飛處彩雲飛》,我娘搶著看臺視的《還君明珠》。在接近八點半後進廣告,廣告播到一半,電視上赫然出現蔣經國的遺像。全家一陣愕然,畫面也停在那裡,時間好像頓時停止了一樣。

電視上遺像定格好一陣子後,畫面就突然切到國民黨的緊急中常會上(現在想起來,那真是個黨政不分的年代),畫面也帶到李登輝在隨後的宣誓就任上。

隔天到了學校,發現一早就瀰漫著異樣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