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鐧叫賂擼�郵瀾緄詼��齟斡諶氈盡5筆蔽沂�炅耍��鏡惱�聞卸夏芰λ淙簧形闖墒歟��詿筧說難蘊鋼興坪躋殘岢霾灰謊�鈉�綻礎�

一連串的事件,常常讓人還沒對上件事反應過來,就已發生下件事,對在國民黨統治之下已經形成既有思考模式的臺灣人來說,甚至不敢相信是真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臺灣是“自由的燈塔”、“反攻的堡壘”;在蔣介石的領導下,軍民同胞都在為“反攻大陸”作準備。所以在早期的臺灣,這種信念被當做金科玉律一樣,很少有人敢質疑。

所以,這個“反攻大陸”的標語滿街貼,信封、香菸、米袋、火柴盒上,生活中處處可見。

蔣介石提出的計劃是“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但老實說,這對臺灣本地人實在沒什麼吸引力,因為大多數的臺灣人也不知道大陸是什麼樣子的。不過當初跟著國民黨來臺灣的人,一直都以為他們很快就會回去了,不會在臺灣久留,可是沒想到,這一留就是幾十年。

幾十年過去了,政治的環境是現實的,這“反攻大陸”的口號越喊越弱,當然也越來越少被提起。有點兒腦袋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可是沒人敢明說。

最可憐的就是本來以為很快就會回去的那些人了。這些人中,屬於統治階層的人,覺得臺灣不是他們的家,自恃身份而有些優越感,跟這個地方格格不入,但還是因為身份和地位而能保有一定的既得利益。有許多人認為,“反攻大陸”一直沒人敢懷疑,就是因為他們不讓人去懷疑,利用這個信念來維持他們的統治正當性。但悽慘的就是那些中下階層的人員,這裡面有許多人是軍隊裡的中下層軍、士官,組成成分很複雜,很多人半輩子都只會打仗,有些甚至是被強拉來當兵的。當局允諾併發給他們一張“戰士授田證”,裡面詳細記載未來反攻大陸後,會給他們在什麼地方分多少畝田地耕作。

所以,幾十年來許多人是依靠“反攻大陸”這個信念活下去的,這也成為一個沒人敢挑戰的“神主牌”。所以當這一年臺灣當局承認“反攻大陸不可能”時,你就可以知道,這引起多大的震撼了。因為這個神話已經鬆動而瓦解,噹噹局說出這句話時,等於為未來許多事,開了一扇大門。

正文 1987 開放大陸探親

2009…11…12 9:17:20 本章字數:1698

1987 開放大陸探親

20世紀80年代後期,社會逐漸開放,就像前面說到的,外省老兵問題開始浮上臺面,而長久思鄉的煎熬開始漸漸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威權的體制願意退讓,開放返鄉之路。

這一年(1987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陸探親的新聞充滿了所有新聞媒體的版面。在新聞裡看到,大量“老芋仔”瘋狂地搶進紅十字會的辦事處申請探親,新聞也播出一群年近半百的老人擠在紅十字會的探親說明會中,操著各省的口音搶著發問,又看到許多隔了幾十年重逢相擁而泣的畫面。儘管我與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為之動容。

有人說,要不是蔣介石帶了那麼多人來保護臺灣,臺灣老早就被共產黨給解放了。而反駁者說,你以為他們是真的來保護臺灣的嗎?他們是沒地方可去,才不得不到臺灣來的,要不是蔣介石不爭氣被趕出大陸,臺灣根本就沒這些人。但不管怎麼說,那些國民黨帶來的人裡,中下群體永遠都是犧牲最大的人。

不管當初他們是自願從軍還是被拉來的,這些人大都以為很快就可以回去,卻怎麼知道一待就是幾十年!當初來臺的青年,到了這時候也都年近半百。

在我小時候,每天下午都會有個外省老頭騎著一輛破摩托車,賣著自己做的各式包子饅頭。我永遠記得開放探親之初,他賣得更勤快了,勤快得有點兒浮躁。每天,他總是在下午四點整到我家樓下,用盡丹田的力量大喊一聲,大家就知道他已經來了。停留了十分鐘後,他又繼續騎到下一個定點去賣。回想他那老邁的身影,很難想象他年輕時在戰場上經歷過的是什麼樣的陣仗。當時問他是不是也要回去看看,沒想到他一副急得快哭的樣子,恨不得每天多賣一些饅頭,多賣幾個小時,好存更多錢帶回去。

大陸探親的開放,了卻了許多人幾十年來的心願,但畢竟兩岸分隔了近四十年,人事景物都跟當年不同,隨之而來的更多現實問題產生了。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有些老兵在家鄉已結婚生子,來臺後覺得回鄉無望,又在臺灣結婚了。本來一切都很美好,沒想到開放通訊及探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