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的天平漸漸傾向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更是成為以色列制定外交政策和實施過程中最大的影響因素。

其實,在冷戰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之前,以色列的“均衡外交”政策還是適應時勢的。以當時的中東地區來說,英法兩國的傳統勢力已經是每況愈下,削弱嚴重。尤其是在二戰之後,他們都紛紛整合自己的資源,縮小自己在中東的戰略地區。當然了,儘管是有收縮,但英法兩國仍舊對*國家影響巨大。面對這樣的環境,美、蘇想要逐鹿中東,也還是要環顧左右而言他。最主要的,在美蘇冷戰伊始,話他們對抗的主戰場還不是中東,這樣一來,以色列的“均衡外交”還是適合大環境的。

在開始的時候蘇聯和東歐各國政府對巴勒斯坦分治是支援的,在以色列建國後也給過一系列的幫助,這些都讓以色列感激涕零,於情於理它是不能放棄這些大有實力的支持者的。

以色列奉行“均衡外交”政策也是考慮到了發展問題。以色列國是建立了,接下來就該考慮如何能讓自己快速運轉和發展起來。在當時,以色列的建國者當中很多都是來自東歐和西歐的移民,他們覺得如果能有大量優秀的人才流入本國,那對於提高國力無疑是件好事。因為他們本身對蘇聯和東歐就頗具感情,所以對他們而言能與這些國家搞好關係,就能順利讓這些國家的猶太人移民以色列,造福以色列。

另外,以色列之所以會那樣做與大國對自己模稜兩可的態度也有關。在各國政府眼裡,自己即是個香餑餑又是個燙手山芋,各國都想吃一口可又怕被燙著。實際上,在以色列建國初期,大國到底該拿這個國家怎麼辦,親疏遠近如何拿捏分寸它們也是心裡沒數。像英國,在它撤離巴勒斯坦的那刻起就與以色列陷入僵局。而蘇聯呢,它心裡清楚以色列有親西方的情結,所以在支援其之餘也是顧慮重重。說到美國,它與以色列也不是鐵板一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某些做法曾經引起美國的不滿,儘管它表面上是以色列的強大後盾,但它也從未放鬆過與*世界搞好關係。

大國的態度讓以色列不安,它唯有處處討好,“均衡外交”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以色列在中立的位置上並沒有逗留多久,世界格局的變化讓它不得不做一次艱難的抉擇。20世紀50年代,美蘇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以色列再也無法自如遊走於兩國間。咄咄逼人的國際形勢,第一次讓以色列感到了選擇的不易。該如何割捨呢?

4。想在中東立足就必須選擇一個保護傘(2)

以色列快速過濾了一遍選擇名單,法國、蘇聯、美國,這都是些比較靠譜的可選物件。

以色列會想到法國是有原因的。一度以色列的左右逢源術讓美國心生不滿,所以美國常常會在以色列向自己求援時不予理會。出於對自己安全利益的迫切考慮,以色列只得轉向法國和英國等西歐國家尋求援助,而法國也確實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出手相助過。以色列會想到蘇聯,是因為蘇聯從未放棄過要將自己納入它的陣線,加之蘇聯的實力也是實實在在地在那裡擺著,自己當然是不能不考慮。至於選擇美國那更是不用多說即能明瞭的事情。

就在以色列猶豫不決的時候,美、英、法三國及時發表了《三國宣言》,向以色列丟擲了橄欖枝,示意它可以參加一個地區性的聯盟。以色列如獲至寶,登時不顧蘇聯的威脅,牢牢抓住了這救命稻草。

當然了,所有的關係都不是牢不可破的,以色列還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國家的支援,可那時的外交轉型卻也是勢在必行的,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更是要妥善處理。

從1950年開始,以色列和蘇聯的關係呈明顯惡化趨勢,蘇聯對以色列一邊倒地支援美國的立場非常不滿意。在1952年和1953年,蘇聯國內接連發生了兩起猶太人被捕事件,這也讓本已脆弱不堪的兩國關係更加交惡。1953年2月,蘇聯駐以色列使館遇襲,蘇聯政府盛怒之下宣佈與以色列斷交,這也將以色列完全推進了西方國家的懷抱。

當蘇聯和自己徹底撕破臉皮後,以色列更是積極努力尋求和美國結盟的一切途徑。在美國方面,鑑於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中東形勢,同時也是在美國猶太人和美國猶太院外集團的大力支援下,以色列與美國的外交聯盟終於建立了起來。

這個聯盟的建立也算得上是不容易。在當時,美國對以的政策基調基本上是維護以色列的政治經濟穩定,竭力促成以色列與*國家之間分歧的和平解決,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向雙方提供經濟、政治上的幫助。基於這一原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