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盡顯。

面對自己戰勢如虹,以色列想乘勝出擊收復失地,並不想受聯合國“停火令”的束縛。但聯合國在頒佈“停火令”之後隨即派出了調停者——瑞典紅十字會的貝爾南多伯爵。聯合國希望以調解的方式結束戰事,但這個想法最終還是流產了,和平使者貝爾南多伯爵最終沒能完成他的使命,倒在了猶太恐怖主義分子的槍彈下。

貝爾南多伯爵一死,阿以雙方戰事重開。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單方面撕毀“停火令”,命令國防軍向*軍隊發起進攻,巴勒斯坦戰爭進入到最後的決戰期。戰事又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阿方始終無法逆轉不利的局面,形勢更是日益惡劣。反觀以軍,“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接連打下來,以色列勝話局已定。在1949年的開春,阿以雙方再次停戰談判。經過半年時間的談判,終於,巴勒斯坦戰爭在1949年7月宣告結束。

對於阿以間的戰事美國一直緊密關注著。在巴勒斯坦戰爭尚未爆發前,也就是在雙方小打小鬧的時候,美國內部也經歷著對該地區的觀望、猶豫期。當時的杜魯門政府,其內部的意見就很不統一。馬歇爾、艾奇遜、喬治?凱南,這些杜魯門的左膀右臂都不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而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意見也是如此。與他們相反的,白宮總統顧問克拉克?克利福德和戴維?奈爾斯則是極力贊成。各執一詞的兩種意見讓杜魯門搖擺不定,無法當機立斷。

當然了,從表面來看,美國當局對猶太國還是表現了支援的態度。杜魯門就曾秘密會見過猶太復國主義的領袖魏茲曼,向他許諾自己會在以色列成立的時候承認這個猶太國家。果然,後來的杜魯門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雖然杜魯門也曾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搖擺難定,不過隨著以色列立國的期限日益迫近,原本反對的聲音也漸漸變小了。再到後來,巴勒斯坦戰爭爆發,戰事到了最後猶太人勝利在望,美國已經不再討論支援與否,而是將重點放在了今後以色列的戰略利益問題上。

分析杜魯門最終還是承認以色列國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為了想得到美國猶太社團的支援就必須如此。另一方面,他也是出於對中東的戰略佈局考慮,為未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政策佈下了一顆棋子。當然了,我們也不妨認為杜魯門是因為同情歐洲猶太人的悲慘遭遇,完全是出於人道主義。只能感嘆*人沒有猶太人那麼好的運氣,美國的人道主義沒有惠及他們。

當以色列國成立,整個中東也從此進入翻天覆地的新局面,而世界格局也被重重震動了一下。在美國承認以色列國不久後,蘇聯也隨即表態承認以色列國的合法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將*人的國家變成了猶太人的國家的過程中,真正起了卓越“貢獻”的英國倒在這個時候不動聲色起來。也許是因為美國在支援以色列這件事情上蓋了自己的風頭吧,自己沒少出力但卻沒討到好處讓其免不了心生落寞。因為英國的沉默,西歐各個國家也很是識相,都靜靜在一旁觀望。在阿猶爆發激戰後,各國又是各顯其態,各種面目表露無疑。

不管怎麼說,猶太民族的願望最終還是得到了實現,可這也意味著*人由當地的主人淪為了連生存都艱難的難民,而阿以之間則更是開始了永無寧日的對抗。

以色列是立國了,但潘多拉魔盒也被開啟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4。想在中東立足就必須選擇一個保護傘(1)

以色列國是立起來了,但前景卻不容樂觀。在其宣告成立的第二天,來自周遭*國家的圍攻就蜂擁而至,猶太人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威脅,這個重生的猶太國家也面臨建國後的首次考驗。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戰爭中艱難獲勝,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存空間,讓自己在中東好好立足,當務之急就是選擇好自己的保護傘。

想來,以色列政府中親美勢力龐大,美國也很在意自己在以色列舉足輕重的地位,兩國要建立親如弟兄的關係倒不是什麼難事。不過以色列思前想後還是覺得不要太過緊跟著美國為好,國際政治中的決定因素是永恆的利益,一顆紅心多種準備也不是什麼壞事。在當時的國際格局中,蘇聯的勢力也是非同一般,以色列權衡利弊之後,覺得萬萬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畢竟多一個大國支援自己,自己就多一份保障。因此,以色列試圖左右逢源,奉行“均衡外交”的政策,遊走在美蘇兩國之間。

可是隨著冷戰格局逐步形成,美蘇競爭日益白熱化,左右逢源的策略越來越不太好用了。於是,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