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包圍之中,一輩子也不會醒悟,實在是可悲啊!
。 想看書來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廛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竹,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纏脫:解脫與困擾
糟廛:糟是酒渣,廛,市場
魔障:佛家語,魔是梵語,指障害。惡魔所做的障礙,妨害修道。
一個人是否能夠擺脫煩惱的困擾,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內心清靜無雜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場或飲食店中也覺得是一片淨土。反之即使你身旁有一琴一鶴,屋裡屋外擺滿了名花奇卉,內心不能平靜,煩惱仍然會困擾你。所以佛家說:“能擺脫塵世的困擾就等於到達真實境界,否則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裡卻和俗人沒什麼區別。”這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
盤山和尚在街上看到有人正在買野豬肉。客人對肉店老闆說:“請切最上等的肉一斤。”只見老闆放下割肉刀,雙手抱在胸前,大大咧咧地回問:“那你老兄說說哪個地方的肉不是上等的?”盤山聽到屠夫這句問話,頓然有所解悟。當時盤山正為善與惡的道德問題而苦惱,而屠夫的話使盤山完全從道德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哪有什麼惡人,難道有誰本來沒有佛性嗎?這是盤山對超越善惡對立的平等如一的宗教世界的最清醒的認識的開始。肉店裡可以悟道,看人買肉時可以悟道,只要細細體會,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一切時間都是最好的時間。
以我轉物 天地逍遙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
以我轉物:以我為中心去推動和運用一切事物,即我為萬物的主宰。轉,支配。
以物役我:以物為中心,而我受物質的控制。
纏縛:束縛、困擾。
能以我為中心來操縱支配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覺得高興,失敗了也不至於憂愁,因為廣闊無邊的天地到處都可逍遙自在;以物為中心而受物慾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時心中固然產生怨恨,處於順境時卻又產生愛戀不捨之心,如此雞毛蒜皮的小事便會使身心受到束縛困擾。
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可以從政就做官從政,不可以從政就馬上退下來;在一個地方能久待就久待,不能久待就馬上換個地方再待。
孔子最讚賞管仲。齊襄公無道,公子小白、公子糾逃亡在外。後小白搶在前頭回去做了國君,便興兵逼死公子糾,奪了齊國君位,即歷史上的齊恆公。管仲作為公子糾的師傅和臣子,在公子糾死後沒有自殺殉主,相反投靠了公子糾的對手小白,做了桓公的宰相,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富國利民,就是行大道,是最大的仁,不丟下這一條並以身守節,才真正了不起。孔子也是這樣。連準備在費地謀反的公山拂擾招他去幫忙,他也準備去,因為他覺得可能在那裡推行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就是說他一切根據客觀實際而定,為堅持和貫徹自己的理想,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一天,莊子對他的弟子們說:“我將處於才與不才之間。才與不才之間,似乎是最好的位置,其實也不盡然,因此還是免不了會有禍患。如果能順應自然浮游於世就不會有禍患。沒有美譽,沒有毀辱,時現時隱如同龍見蛇蟄,順著時令的變化而不止一端,時進時退,順任自然。神遊於無為之境,主宰萬物而不為外物役使。這樣怎麼會有禍患?這是神農和黃帝的處世之道呀!如果按事物的情理和人類的習慣就不是這樣。有聚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必有毀敗,剛正會遇挫折,尊顯會被傾覆,有為會受到損害,賢能會被謀算,而無能也會被欺侮。怎可偏執一端呢?可悲呵!弟子們記住,處世要順應自然。”
這裡所揭示的,不正是“以我轉物”、順應自然的老莊思想嗎?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生死變化 如同晝夜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後有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處而遊象先。
一性寂然:指本性單純寧靜。
象先:指超越於各種形象。象:形象。先,超越。
想想看,人在沒出生之前又有什麼形體相貌呢?再想想,人死了以後又是一番什麼景象呢?人既然無法測知生前的往事,預卜死後的未來,生命又那麼短促,一想到這些不免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