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視野絕對不一樣。

——鄒榮祥(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董事長/上海市工商聯教育協會副會長)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書評

這是一個到處都有大師的時代,這是一個缺乏大師的時代

書評一:實至名歸的傅佩榮

傅佩榮先在臺大哲學研究所獲碩士,後獲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大哲學系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從學歷和學術成果上可以看到,傅佩榮治學嚴謹,融貫古今中西,在哲學、宗教、教育、心理學等多領域都有深入研究,集哲學家、國學家、身心靈整合導師於一身。

傅佩榮50歲以後潛心研究傳統經典,撇開成見和定論,求真務實,追本溯源,多有建樹。傅佩榮在臺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十幾年來座無虛席;自1990年以來,每年在校外開展200來場哲學講座。傅佩榮在鳳凰衛視、山東衛視、上海電視臺等都出鏡開講,搜狐網、新浪網評傅佩榮為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僅由這些就可知,傅佩榮教授“肚子裡有貨”。

我曾經花數個晚上看了大陸出版的幾本傅佩榮講孔孟、講老莊、講西方哲學的書,雖然幾本國學書中有白璧微瑕(可能因為是根據演講整理,這本書與那本書的某些章節有點雷同),但確實能讓我堅持看完,而且中間有不少地方令我擊節、引我共鳴。

中國傳統經典的詮釋已經有太多版本,憑什麼我們就要相信傅佩榮的解釋呢?因為傅佩榮拋開成見,以真誠的態度、嚴格的思辨,審閱古今中西之異同,以深刻的洞見,從身、心、靈三位一體詮釋傳統經典;因為傅佩榮是看了所有註釋和典籍之後,再做出詮釋,每一句話都有出處;因為傅佩榮認為孔子、孟子都是很真誠的人,他們講的話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基礎,要儘量從孔孟是人、具有人性來看,而不把他們看作神。

。。

1。孔子之學

綜觀孔子這一生,其實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卻以身教和言教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學派,成為兩千年來最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的智慧是什麼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時為春秋時代末期,周史衰亡,禮樂崩壞,文化傳統瀕於斷絕。孔子的祖先為宋國人(殷朝後代),後遷於魯國定居。他生於魯國鄹邑(今山東曲阜市附近的尼山),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他由母親顏徵在撫養長大,接受一般鄉村孩子的教育,至十五歲告一段落,再自己立志學習,終於以博學知禮而聞名。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二十歲時娶丌官氏(宋國人)為妻,翌年生子孔鯉。孔子做過的職業包括委吏(管理倉庫)、乘田(管理牧場)與助喪(承辦喪事)等。三十歲前後就有學生求教並追隨他,形成一個獨特的師生團體,以講學修德與治國利民為其目標。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學問與見識漸成系統,四十歲已可“不惑”,五十歲達到“知天命”,明白自己的天賦使命乃承啟文化道統。五十一歲至五十五歲,孔子在魯國從政,先後當過中都宰(縣長)、小司空(工程部門副長官)、司寇(司法部門長官)等職,位列大夫,政績卓越。但由於與當權者政見不合,且不滿魯定公沉溺美色等,終於去職離鄉,開始周遊列國。這一去,便是十四年,遍歷衛、曹、宋、鄭、陳、蔡各國,推行教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甚至兩度面臨生命危險。六十八歲時,魯國新的執政者正式召請他回國。七十歲,獨子孔鯉去世。七十一歲,他最喜愛的弟子顏淵去世。七十二歲,忠心耿耿的學生子路去世。七十三歲,孔子辭世。

綜觀孔子這一生,其實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卻以身教和言教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學派,成為兩千年來最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的智慧是什麼呢?首先即是“真誠”。人若真誠,將能體察內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所謂“行善”,是指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亦即包含古代所說的五倫以及今日複雜多樣的人際關係。由真誠引發的社會關懷,將會隨著個人角色的變動而由近及遠,其最高目標則是孔子親口敘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正好反映了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只要肯定自己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其次,孔子重視知識和教育,給予理性思維極高的評價。他立志之後就非常好學,而且堅持了一輩子。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