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國學”是個寬泛的名詞,但是不論你如何分類,都會把儒家與道家列為重點。儒家的代表是孔子與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與莊子了。

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學家。哲學家的文章有三點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學生問“仁”,孟子多次說明“心之四端”,老子對“道”加以描述,莊子由各種角度形容“遊”與“化”,這些概念都是他們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實本質。

其次,為了設定判準,對於真偽、善惡、美醜、是非,都必須反覆檢驗,再提出一套合理的說詞,讓讀者在學習之後,可以明白人生應該何去何從。國學對現代人的意義,不是要歸結為“價值觀”的塑造與補強嗎?簡單說來,學習儒家與道家之後,如果在言行上沒有任何改變,那就不能算是學過了。

然後,最大的挑戰是建構系統。譬如,孔子期許我們行善避惡,在必要時還應該殺身成仁。試問理由是什麼?他的志向定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人類歷史上不曾實現過的理想為什麼會成為他的志向呢?他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那麼“天”對孔子到底有何意義?把上述幾個問題合併思考,就知道孔子的“一貫之道”的大概內容了。這一切構成了一個系統,而其動力來源則在於人的真誠。由真誠而覺悟內在的力量,由此呈現人格的尊嚴。

孟子把孔子的“仁”推廣應用為“仁政”,但是他並未忽略具體生活的需求。他要強調的是“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與動物的差異只有一點點,那就是“心”。心有四端,可以擴充為四善:仁、義、禮、智。教育使人明善,配合真誠的自覺,產生行動的力量。孟子認為:人性與善的關係,就像“火之始燃,泉之始達”,“獸之走曠”,亦即“人性是向善的”。“向”代表動力,在真誠時自然由內而發,“善”則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都是指涉“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個人的成就與群體的改善是不可分離的。儒家的基本性格亦在於此。

再看老子,他在面對天下大亂時,為了化解虛無主義的危機,作了極深刻的思考,展示了深邃的智慧。試問:萬物在生滅變化的過程中,難道只是幻覺嗎?或者,萬物有一個來源與歸宿?老子認為應該是有的,它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無以名之,勉強稱之為“道”。換言之,道士究竟真實,是一切相對而無常的萬物之底基。若是離開了道,一切只是夢幻泡影。因此,人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悟道。

到了莊子手上,悟道之後還要與道同遊。“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平等,人也不妨敞開胸懷,進而欣賞萬物,這稱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處世態度上,則以“外化而內不化”為原則。外表上順其自然,但是“順人而不失己”,內心則從未脫離道,有如魚之相忘於江湖。

香港鳳凰衛視在2008年上半年約我主講《國學天空》,每集八分鐘,共講了一百三十七集。我珍惜這個機會,把自己長期以來對於儒家和道家的研究心得,一點一滴的向電視觀眾做了介紹。八分鐘很短,每一次只能就《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這四本經典中的一句話加以引申發揮。如果選擇材料,就成為挑戰的焦點了。現在這些材料集結在一起,我再度細讀一遍時,可以肯定地說:我沒有錯過任何一段重要的部分。

原先是講義的方式,現在轉化為文字,當然需要充分潤飾增補。在這一方面,鳳凰衛視出版中心的編輯費了極大心力。身為作者,我在校對時看到修訂之後的本書內容,只有“滿意”和“感謝”二詞可以描述。希望這本書也能為喜愛國學的朋友帶來閱讀的樂趣。

傅佩榮

2009年3月·臺北

專家、學者評價

傅佩榮先生於國學真有心得,而且善於簡捷清晰的表達。我很欣賞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開闊,他在講課中做到了兩個打通:其一,打通各個領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學。

——周國平(著名哲學學者,散文家)

傅先生對於國學研究是很有功力的學者,他的學術成就非常高,尤其是把國學講得那麼生動而又貼近人心,實屬難得。

——李存山(中國社科院中國哲學研究所主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傅教授是我所聽過課的中國所有的國學專家中,講得最好的一位講師。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點上來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