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好學也。”(《論語·公孫長》)有十家人的地方,必定有忠信如我的人,但卻不像我這麼好學。事實上,他憑什麼斷定呢?就是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讀書、學習。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在世上生活,只要耳聰目明,能夠開放心靈,那麼整個宇宙、人類都可以當他的老師。到了最後,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傑出的,因為他得到了眾善之所長,就像所有的河流匯集到江海一樣,這就是孔子立志向學的情形。

孔子的學問有三個特點:一、學習傳統。傳統包括“詩、書、易、禮、樂”五經。詩指文學,書指歷史,易指哲學,禮是社會規範,樂則是藝術修養,此外,還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是禮儀,樂是音樂,射是射箭,御是駕車,而書、數則是書寫、計算等技能。當時的人只要具備這六項條件,就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了。孔子不僅學習傳統的智慧結晶,也習得傳統的技能,到他三十歲的時候,已經展現為一個人才的典範了。

二、學思並重。孔子知道光靠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思考,否則一味接受外來的資料與資訊,沒有一箇中心思想予以統合,難免導致混亂。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光學習而不思考,到最後毫無心得,白學了;反過來,如果只就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而不念書學習,就會陷於迷惑;別的不講,光是善惡報應,你就搞不清楚。

三、學行並重。孔子的學並非一種理論而已,同時也是一種道德實踐。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也就是說,“好學”首先要降低物質享受的慾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練自己,然後再虛心向良師請益,使自己走上正途。此外,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把該做的事認真做好,行有餘力,再去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有一次魯哀公問他,你這麼多學生裡面,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一個學生顏淵好學,很可惜已經過世了。為什麼只有顏淵好學?因為顏淵“不遷怒,不貳過”。這乃是道德實踐的表現,也說明了好學和具體的行動有關。

孔子立志於學,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而是為了“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因此他在“學不厭”之後,還要“誨不倦”,由學而教,為人師表,開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他有教無類,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這些人各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面有所成就,成為當時知識階層的中堅力量,並且匯聚為儒家學派,影響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

txt小說上傳分享

2。珍惜時間

孔子非常瞭解時間在生命發展上所具有的意義,人都有一種潛能,只要活著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所以,走上人生正路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珍惜時間。

走在人生路上,很多人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過去的一切想留也留不住,未來呢,又很難去把握。孔子有一次站在河邊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消失的一切就像這樣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逝者”指時光,也是時光中的事件,人的生命當然也在其中。人的生命是在時間裡展開的,你只有把握住時間,才能讓你的人生不至於虛度。而人生不虛度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你把目標都放在外在的事業成就上面,那也是一種選擇;但在孔子看來,人把握時間的目的是要“造就自己”。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對於時間就有特殊的體認。別人恭維他是“天縱之聖”,孔子說,不是這樣的,一方面“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是靠著努力向古代的聖賢學習,逐漸溫故知新、融會貫通,才取得眼前的成績;另一方面是因為“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家裡貧困,沒什麼社會地位,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學會了一些瑣碎的技藝。據孟子的記載,孔子曾替人看管倉庫,把帳目寫得清清楚楚;後來被派去管理牧場,一年下來,牛羊健壯,繁殖很多,因此受到別人的信賴。

儘管做了這麼多零碎、卑微的工作,但孔子從來沒有忘記一件事:學習。他利用一切時間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在他生活的時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歲就不能再念書了,大學是專門為貴族子弟開設的。孔子不僅自學了所有大學的內容,而且比一般貴族子弟還學得好,以至於魯國的貴族孟氏請孔子當家教,教他的孩子禮儀。到了“三十而立”之後,孔子仍不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