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新中國最有名的數學家,其數學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北京四中做中學數學教師,用的也是滿堂灌的方法,可是,很不幸,他的學生最終造了他的反,陳景潤也最終為四中所不容。可能有人會說,連數學家都容不下,這所學校有問題。我想問的是,你把學校看成什麼部門了?教育的專業性在他的眼裡是沒有的,難怪教師地位不高,根源在此!我想,如果整個社會對教師的印象就是誰會做題誰就可以做教師的話,教師的地位就永遠無法提高!

我們要把它刻在腦子裡面每時每刻不能忘記的一個觀點是:學生不是我們教會的,學生是自己學會的。如何使不同型別的學生在他原有的基礎上學會更多的東西,是我們教師要下大力氣研究和思考的一個問題,這也是一名好的老師區別於平庸老師的最重要的本領。“紙上讀來終覺淺,事非經過不知難”,古人已經把這個道理說的很清楚了,看來的聽來的印象必定不深刻,他親身經歷過的,他自己的體驗他記得最牢。

“體驗”是我們二期課改所重點關注和強調的一個過程,我們要讓學生去體驗知識,去體驗世界,這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我們的經驗代替不了學生的體驗,我們的知識只有創設適當的情景透過學生的體驗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這個過程是需要教師協助學生完成的。我們現在強調教師的角色要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改變,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研究學生學的原理,要了解學生學會的過程。

學生絕對不是聽我們講就明白這個世界的道理了,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我們所灌輸給他的資訊,這些資訊不會在他的大腦裡儲存多久的,除非他是理解了這些資訊所代表的含義,然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看看我們的應試教育的結果:清華化學系一個班在新生入學二個月之後給全班同學重做了一下高考的化學試卷,結果竟然有一半人不及格!這便是我們灌輸的結果,那些透過不斷地重複輸入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留下淺淺的痕跡的“知識”一點都不能經受歲月的洗禮,它很快就和我們這一生中所不斷接收的大量無用資訊一樣,被及時地無情地遺棄了!

如果僅僅做一個滿堂灌的教師,我來教初中的學生簡直是殺雞用牛刀了!但是,我卻感到了很大的壓力,我感覺到了我自己讀書時從來沒有感到過的艱難!原來學習不是那麼容易的,原來要讓我掌握的東西變成學生掌握的東西,之間要跨越那麼大的一條鴻溝!我深深地感到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非常複雜的科學,我的深厚的專業知識只是提供了我成為一名好教師百分之一都不到的條件,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需要自己去體驗,需要自己去不斷地領悟。而這些知識,不是任何人能夠教我的,也不是從任何書上能夠讀來的。

拒絕滿堂灌(2)

杜絕滿堂灌,是一種最起碼的態度,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好的老師。我很遺憾我的大學遇到的基本上都是滿堂灌的老師,雖然不乏有些課講的很精彩,但那些我記了厚厚數本筆記的內容,早已被我忘記。我到現在仍然記得的是幾次校園精彩報告的問答部分,那些允許聽眾提問題的演講者我至今仍崇拜不已,他們不是滿堂灌的老師,他們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我本來以為我的這個觀點應該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因為“滿堂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我倒不是說硬要去趕這個時髦,而是確實從心裡面覺得灌是灌不進去的。有一段時間,我上數學課,講得極少。可能每節課最多也就是講10分鐘,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做題。有人曾提出教師講課的幾個原則:學生能自己看懂的不講;學生能夠自己講的不講;能夠用盡量少的語言講明白的不用過多的話講……我覺得很有道理。因此,到後來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講,你們自己做,不會再來問我。或者:你們自己看書,書上有,不懂了再來問我。我這個方法效果應該說還是不錯的。我心裡認為,我在講臺上講,都是虛的,學生自己做,才是實的。

這個觀點後來有了很大修正。因為,本來我以為探究性學習是最正確最科學的學習方式,其他的學習方式都應該被其取代。但是後來我發現,所謂研究型學習、探究性學習,其實只是學習方式的一種,根本就不能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學習法。研究型學習可以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這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任何一種方式是十全十美的。研究型學習的最大問題就是研究到最後,難度降低,學生學業水平下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見得濃厚,而自覺性反而不如從前。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