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六縱隊,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亦稱劉鄧大軍),執行挺進中原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6月23日,野戰軍指揮部率南征大軍由安陽地區向濮陽、壽張地區出動。6月30日晚,劉鄧野戰軍四個縱隊12萬餘人,從臨濮集至張秋鎮300餘里地段上強渡黃河,在冀魯豫軍區的配合下,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四個師部,九個半旅6萬餘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1947年7月2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決定:以太嶽、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主力與原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原第五師),依次組成第八縱隊(轄新組成的第二十二、第二十三旅和第二十四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員;

第九縱隊(轄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由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十縱隊(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第十一縱隊(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第十二縱隊(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旅),由趙基梅任司令員、文建武任政治委員。

1947年7月27日,中央軍委決定:以陳賡、謝富治縱隊與秦基偉、黃鎮縱隊及孔從洲、汪鋒之第三十八軍組成一個集團,統受陳賡、謝富治指揮,挺進豫西建立鄂豫陝根據地,以協助陝甘寧我軍擊破胡宗南的進攻,並配合劉鄧大軍“大舉出擊,經略中原”。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後,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第十一縱隊的掩護下,勝利挺進大別山區,迅速完成戰略展開。同時,陳謝集團(含第八縱隊之第二十二旅)從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隨後,與挺進豫皖蘇的陳毅、粟裕所部協同作戰,建立中原解放區,有力地配合了我軍其他戰場轉入戰略進攻。

到1947年11月底,第十縱隊、第十二縱隊先後進入大別山,與劉鄧主力會合。經過半年作戰,劉鄧、陳謝兩軍殲敵15萬人,建立了鄂豫、皖西、江漢、桐柏和鄂豫陝五個軍區,以及31個軍分割槽和各級民主政權。這時,第十、第十二縱隊和第五、第十二、第十九、第二十五、第二十八旅以及第三十八軍之第十七、第五十五師等野戰部隊,均分別作為新建軍區和軍分割槽的基幹部隊。

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擴大作戰規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中原軍區的鄂豫軍區(有五個軍分割槽),王樹聲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皖西軍區(有三個軍分割槽),曾紹山任司令員,彭濤兼政治委員;

豫皖蘇軍區(有八個軍分割槽、一個獨立旅),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豫西軍區(由第三十八軍軍直和第四縱隊後方司令部合併組成,有六個軍分割槽),李成芳代司令員,張璽兼政治委員;桐柏軍區(有三個軍分割槽及第二十八旅),王宏坤任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江漢軍區(有三個軍分割槽、一個獨立旅),張才千任司令員,劉建勳任政治委員;陝南軍區(有兩個軍分割槽及第十二旅、第十七師),劉金軒任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

中原野戰軍共有七個縱隊:第一縱隊(轄第一、第二、第二十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第二縱隊(轄第四、第六旅),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三縱隊(轄第七、第八、第九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第四縱隊(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六縱隊(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第九縱隊(轄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十一縱隊(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

中原野戰軍組成後,與華東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先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削弱了中原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我軍而後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求殲敵軍主力於長江以北創造了條件。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和開封后,於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與華東野戰軍一起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劉峙集團55。5萬餘人,使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全部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