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轄第一、第二團。各旅直屬部隊計有特務、工兵、通訊兵各一連,輜重兵一營及衛生隊。

七十六師佔領清澗後,全縣城空街淨巷,這個2 萬人口的縣城已經是“有戶無口,無民可安”。廖昂為了把居民弄回城裡,張貼了綏署為他們擬定的“分得田地繼續有效”、“交易不徵稅”、“按戶慰問、計口救濟”的標語。

為此,胡宗南還給清澗分發了幾萬塊法幣做救濟金。可是,回城的居民寥寥無幾。

為了長期固守,廖昂進駐清澗後,便在城周圍2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裡修築了57座碉堡,併為城牆修築了橫牆和掩蓋,在南關和北關的民房牆壁上開

鑿了槍眼,還用交通壕加以聯接。他把城東北的制高點作為核心陣地,構築了堅固工事和炮兵陣地,還在城門口擺放了許多大石頭,作為阻止我軍攻城的障礙物。

但被我軍打怕了的廖昂,總是感到“底氣”不足,他也深知清澗防禦的弱點。

他在7 月中旬曾召來參謀長劉學超、旅長張新談到自己的憂慮:“清澗、瓦窯堡兩地雖然重要,但守備兵力均不多,只有防禦兵力而無機動兵力,一旦解放軍進攻,只能招架,難以還手,且兩地相距60裡,平時小部隊不能自由往來,僅靠無線電互相聯絡,戰時更難互相應援。同時,兩地距延安均遠,對延安既不能起外圍支撐的作用,如果發生戰鬥,由延安派隊增援亦不易,與其如此,不如撤出清澗、瓦窯堡兩地,鞏固延安近郊外圍據點。”

他將這種意見電報胡宗南,但胡宗南沒有理睬。

10月2 日,中央軍委致電彭德懷:“兩延得手後,我軍似宜迅即以主力打清澗,以一部打瓦市,以期同時殲滅兩地之敵,使綏德之敵無法逃跑。然後兩路北進,殲滅綏德之敵。”

同日,中央軍委又電示彭德懷:“清瓦兩處可先打一處,再打一處,不必同時打。”

10月3 日,彭德懷根據軍委精神召開西北野戰軍前委會,研究攻打清澗的部署。他認為收復清澗是收復瓦窯堡和綏德,鞏固後方,奪取榆林,向關中進軍的關鍵。清澗的位置特殊,我攻清澗,敵必來援。彭德懷決定以第一、第三縱隊堅決奪取清澗,新四旅、教導旅分別阻擊南、北來援之敵。

10月4 日,我軍完成對清澗的包圍。

彭德懷根據清澗守敵縱深配備、並有相當強的工事,我軍則缺乏攻堅火器和攻堅經驗等情況,向部隊指示:必須準備數日的連續戰鬥,要不怕疲勞,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在戰術上,攻擊每一據點事先要有充分準備,隱蔽運動,突然攻擊與短促火力相結合,集中優勢兵力、火力突破一點,割裂敵人陣地,各個包圍殲滅。各部隊必須協同動作,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爭取在敵人援兵到達之前殲滅守敵。

他還向一些參戰的指揮員說:“清澗是座石頭城,攻堅我們缺乏火器、缺乏經驗,因此,大夥要周密偵察地形,發揚勇敢戰鬥的精神,打下清澗,我請大家吃肉!”開完前委會之後,彭德懷向參謀長口授一份給軍委和賀龍的電報:(一)清澗敵人工事不弱於蟠龍,我大部已有相當充分準備,班排以上幹部均看好了地形,討論攻擊辦法均有信心,因天雨時間關係,小部準備仍不充分,不便延遲,決於6 日黃昏攻擊,估計三天可得手。

(二)一、三兩縱東西夾攻、教旅位置於廿裡鋪駱駝鋪,打綏德南援之敵及清澗北退之敵,新四旅一個團主力在河家山岔,一個營在拐峁東北阻敵援軍爭取時間,旅直及另一個團,於清澗卅裡鋪。(三)清澗得手後擬以新四旅與警區四、六兩團攻佔瓦市(為爭取時間,亦可不攻瓦市,均攻綏榆),以教導旅及一、三兩縱隊取綏德,得手後北取榆林,不知糧食有無辦法,請賀龍考慮。這是向中共中央軍委的請示報告,也是彭德懷關於清澗城的戰鬥方案。依照彭德懷的方案,我軍攻城部隊於10月6 日黃昏向清澗城發起攻擊。

聽到城外愈來愈激烈的槍炮聲,廖昂如坐針氈,原有的喜讀詩書的儒雅風度已蕩然無存。他一日數電向胡宗南求救,為了保命,防解放軍炮火襲擊,還

把他的指揮所一移再移。胡宗南接到廖昂的求救電報後,一時六神無主,他不相信共軍的主攻目標會是清澗。因為,彭德懷派出的二、四縱隊一直把胡宗南的注意力吸引在延安方向上。於是,他覆電廖昂:“據偵察清澗外圍僅有敵一旅之眾,並非主力,著再詳查具報”。這個電報充分說明胡宗南當時仍妄想實現他的“釣魚戰術”,在未確實判明我軍主力時,不肯出動自己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