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炮兵。經過白天一天的連續激戰,解放軍在登步島上處境危急,傷亡已達1500餘人,而此時,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六十一師在桃花島上已無法再抽出部隊前往支援。第二十二軍原定協助進攻登步島的,但因船隻和航渡距離的制約,近日內也無法來援。如果我登陸部隊在登步島上繼續糾纏,國民黨的兵力源源增加,就有重蹈金門覆轍的危險。
鑑於形勢於我登陸部隊不利,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一師領導果斷決定:撤出戰鬥。夜幕降臨後,解放軍以一部向流水巖發起佯攻,國民黨軍誤以為我登陸部隊又會像前一夜一樣發起反攻,馬上轉入了防禦。趁敵人不注意,我登陸部隊1000餘人攜帶傷員和俘虜,安全地撤回了桃花島。
登步島的失利是由於第七兵團在思想上盲目輕敵,沒有認真貫徹粟裕指示造成的。
金門、登步連續失利,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甚為不安。11月14日,毛主席電示第三野戰軍:“你們必須嚴重注視對定海作戰的兵力、部署、準備情
況及攻擊時間等問題。如果準備未周,寧可推遲時間。“
於是,解放軍在東南沿海的渡海作戰暫時停頓下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金門島、登步島的失利雖然向人民解放軍顯示出渡海作戰的難度很大,但並沒有能阻擋我人民解放軍向中國大陸和沿海地區的進軍。
到了1949年12月,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支主力胡宗南部在成都戰役中覆滅後,國民黨殘部被迫退至四個島嶼,它們是:3。6 萬平方公里的臺灣島。
3。2 萬平方公里的海南島。
140 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門島。
1200平方公里的舟山群島。
中央軍委根據以上情況決定:第四野戰軍以一個兵團攻佔海南島,第三野戰軍則集中力量先攻佔舟山再攻金門。
自1949年12月起,人民解放軍攻擊目標指向海南島和舟山群島。
海南島是中國第二大島,它的面積和戰略意義僅次於臺灣。在當時國民黨所佔的四個主要島嶼中,它比金門、舟山距大陸都要遠。它與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20—50公里,是世界上流速最高海峽之一。
從許多方面看,攻擊海南島要比攻擊金門難度更大。
其一,金門北岸距大陸只有10公里,炮火可以掩護,而海南島卻在我炮火射程之外。
其二,國民黨軍的軍艦因為害怕解放軍的炮火轟擊,只能在遠處攔截;而海南島的國民黨軍艦可以到中流進行攔截。
其三,當時金門島上還沒有完整的機場裝置,只能呼喚臺灣的飛機進行空中支援;而海南島上就駐有20多架作戰飛機,可隨時直接支援守島的國民黨軍作戰。
其四,四野渡海作戰工具仍是木帆船,是以陸軍單獨向敵軍陸海空三軍的立體防禦發起進攻。
其五,國民黨在海南島上駐紮有10萬兵力,5 個正規軍共19個師,有海軍大小艦艇50餘艘,空軍20餘架飛機,在海南防衛司令薛嶽統一指揮下,集中主力,組成了以薛嶽的“字”命名的“伯陵防線”。
早在12月中旬,廣西戰役臨近尾聲時,第四野戰軍就立即請示中央軍委,準備渡海解放海南島。
中央軍委同意後,四野的第四十軍和第四十三軍共10萬人組成渡海兵團,由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統一指揮,開赴雷州半島,準備進行一次規模空前的渡海戰役。
對於這樣一次規模更大的渡海作戰,毛澤東十分關注。12月16日,毛澤東出訪蘇聯,這也是毛澤東第一次走出國門。 12 月18日,出訪途中的毛澤東親自起草了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的指示電報。電報中強調:“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與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
電報還舉出三野第十兵團在金門戰鬥的教訓是:“……於佔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以三個半團9000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3 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
同時,毛澤東還要林彪等人向粟裕調查瞭解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以免
重蹈金門覆轍。
1950年1 月10日,毛澤東在蘇聯又致電第四野戰軍領導,提出“爭取於春夏兩季解決海南島問題”,同時又分析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