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徐階很鬱悶(這麼坑害人也確實不大像他的風格)。偏巧這胡應嘉又是徐階的同鄉,這就更說不清了。

胡應嘉當的這個“都給事中”,官名挺怪,“給事中”意思是“在內廷服務的”,“都”是“最大的”之意,相當於六科中某一科的“科長”。明代對應著“六部”,有“六科”,對部裡起監察作用,並直接對皇帝負責。明代制度,凡以皇帝名義發出的旨意,給事中要對之進行復核,如有不妥之處,可以封還奏報(打回去)。全國各地上報給皇上的奏章,六科要根據分工抄報各部,並提出駁正意見。

六科之官權力極大。皇上交派各衙門辦理的事情,由他們每五天督辦一次。倘或有拖延不辦者,由他們向皇上報告。都給事中官階只有正七品,給事中是從七品。雖然是芝麻小官兒,但不容小視,因為他們對大臣有直接彈劾的權力,對皇帝也有批評的權利。

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御史,都是負責紀檢工作的,統稱為“言官”,看見什麼不對就可以說,而且這意見由皇帝批示了以後,很快就公告滿朝文武,形成巨大的輿論監督壓力。皇帝就是透過這個機制,來限制大臣少幹壞事的,同時有這麼一幫多嘴的人,也可以提醒皇帝自己別犯錯誤。但言官們說得對不對,一般由皇帝來裁決——“說你錯、不錯也錯”,千古定律。

大臣們是比較畏懼他們的,惹不起,都千方百計搞好與“言路”的關係。高拱是個倔脾氣,主張對言官也應該監督考察,因此惹了一大片,與言官們的關係不怎樣。而徐階,則考慮到言官們幾十年來被嘉靖打壓苦了,新政之初,應該愛護言官,造成新氣象。他的這個態度,深得人心,所以基本能左右言官的傾向。

這個“言官”的機制我看挺好,起碼比媒體的監督有力量。但言官也容易因考慮私利,受人指使或者拉幫結派,無端就掀起政潮。

胡應嘉一敗,果然就有打抱不平的。高拱居然敢建議把一個言官削職為民,這還了得。言官們群情洶洶。兵科給事中歐陽一敬跳出來,上疏指責高拱“奸險橫惡,無異蔡京,將來必為國巨蠹”,話說得很難聽了。此後又有言官紛紛上疏,乾脆就說高拱沒有“宰輔器”了。矛盾最後交到了徐階這裡,他建議將胡應嘉貶到福建建寧當個推官。總算擺平了事情。

剛剛告一段落,不料隆慶元年一月,戰端陡地又起,這下鬧大了,後果為雙方所始料不及。胡應嘉前次被貶後,很快因為幾句話的建議受到隆慶的賞識,得以起復,又牛起來了,但馬上又因辦事違規被皇帝斥責。徐階讓當天輪值的郭僕執筆,他口述,票擬一個處分意見(代皇帝寫個處分意見)。

徐階知道這是高拱的意思,要報一箭之仇,便拿眼睛掃了掃高拱,見高拱在一旁“已怒目攘臂”——瞪起眼珠挽起袖子,要一觸即發了。徐階便不再說話,任他們去寫。而後,他與李春芳等聯名寫了個奏疏,表示應留下胡應嘉,以利廣開言路。

徐階在寫這個奏疏時,高拱故意不說什麼,用目光示意郭樸,郭樸便上前與徐階爭辯,雙方火氣很大,“幾失色”,差點翻了臉。(《嘉靖以來首輔傳》)

王世貞後來在《嘉靖以來首輔傳》中對這段衝突的描寫,活靈活現,似乎他就在現場一般。想想,五、六十歲的閣老們在辦公室為一個七品官的任免,幾乎動起手來,那也是很有趣的。,

此時兩派策略,頗為不同。高拱對胡應嘉事件的態度很不圓滑。因為曾有前隙,在處理胡時,如果是有經驗的老官僚,一般就應該回避了——省得背個報復的名。但高拱卻任著性子來,激怒了眾言官,惹火燒身。

而徐階則退居二線,一言不發。私底下默許或者鼓動言官萬炮齊發(草民我以為,他一定是進行過幕後策劃的,否則言官的攻勢不會如此有路數)。後來史家談遷評論說,新皇帝剛上臺,如果把言官處分得太狠,怎麼能避免人們在將來議論他?所以皇帝不可能支援高拱。徐階誘使高拱走進與言官大戰這個泥潭,“誠智老而滑矣”!(《國榷》)

徐階以言官打前鋒的策略大獲全勝,高拱百口莫辯。當他意識到自己上了套時,已為時過晚,相當被動了。於是大罵徐階:你結好言路就是為了驅逐我姓高的!

徐階馬上稱病請假,四次上疏請求退休(那我退還不行嗎?)。棋路到此,已經相當精彩。

高拱確實是太直了。他想不到,當年徐階鬥倒嚴嵩,為眾官撥雲見日,大家能不感恩戴德?不僅如此,現在朝中的大小官員,徐階在當首輔的6年中,又不知結交或扶植了凡幾!這是一個龐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