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親自面試。出的試題是命題作文:《南郡奇童賦》一篇。張居正的老爹張文明筆頭子從來就快(為文下筆立就,不復改竄),這本事也傳給了張居正。拿到試題他也是文不加點,片刻工夫就交了卷。學政和荊州知府雙雙大跌眼鏡。居正這次當然順利補了府學生,成為荊州府學的生員,一名秀才了。
進了府學,也不是光吃乾飯,生員們平時除了各自專攻一經外,還要學“禮、射、書、數”四科。“禮”科由中央頒發經、史、律、詔、禮儀各書,生員皆須熟讀精通。“射”科設定“射圃”習射。“書”科依名人法帖,每日習五百字。“數”科學須精通九章演算法。
第二年,趁熱打鐵,張居正又赴武昌參加鄉試,這次若是一舉過關,便是舉人——正式的知識分子了。張居正考試時自然又是做了一篇漂亮文章。以他此時在湖廣等處的名聲,中舉是題中應有之義。卻不料,有人從中阻擋了一下,讓他意外落第。秋闈放“桂榜”之後那一番飲宴的熱鬧,沒他張居正的份兒。
這中間橫插了一槓子的,是個大人物——湖廣巡撫顧璘。不過這顧大人並沒有惡意,他是怕張居正得志太早,反而成了個庸才。
在我們一般人印象中,巡撫是一省之長,怎麼會管起了教育的事呢?原來,在明代,省一級的地方官叫“布政使”;那時候的省也不叫省,省是元代的叫法,明代公文裡很忌諱這個,而把省叫做“布政使司”。巡撫這官兒,作為一省之長是清代的事,在明代則是中央來的特派員,專在地方工作,算是個督查吧。軍民的事情都管管,但偏重於軍事。
這老顧本人,因為是大才子,所以對張居正的錄取與否非常執著。他是應天府上元縣人,和上元縣的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