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1988年7月版 ; ②《競爭的極限》,第5、6頁,里斯本小組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③《競爭的極限》,第11頁,里斯本小組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④《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389頁,亨廷頓著,三聯書店1988年7月版; ⑤關於政治的定義及理解,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精編版“政治”詞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 ⑥《不朽的聲音—世界經典演講》,第27—28頁,京華出版社2000年版;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上),第35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nbsp&nbsp'返回目錄'&nbsp&nbsp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執政黨面臨的四大政治危機

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危機是指:由於發生了某種(事實上或聲稱的)對國家構成威脅的非同尋常的事由(如戰爭或內亂),國家採取措施中止某些現行工作。而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危機與過去大不相同。對於執政黨來說,政治危機就是對“執政主體的束縛”。而危機的解除,則是對主體束縛的解除。二者的本質不同在於,傳統意義上的危機多是突發的、單一的、顯性的,現代意義上的危機卻是持續的、多元的、隱性的。前者可以透過緊急應對措施加以解決,即這種危機可以當做一件事情來處理。這在國家建立之初、政黨成立之初,經常會遇到。但隨著國家執行趨於制度化,執政黨的地位逐漸鞏固,來自傳統意義上的危機會越來越少,而現代意義上的危機大大增加了。這是由執政慣性引起的。本章將主要針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主要事件所反映出來的危機加以分析,有些構成了明顯的後果,有些還是隱性的病痛。我們希望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及有效途徑。 我們認為,現代化條件下的執政黨面臨的真正的危機主要來自四個方面,即偏向、斷層、他換、自朽。&nbsp&nbsp'返回目錄'&nbsp&nbsp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危機之一:偏向(1)

危機之一:偏向——組織結構中權力原則對民主集中原則的束縛 政黨的偏向是指政黨在一個時期內,由於採取了錯誤的路線而導致整個事業背離政黨的基本宗旨和當時的基本國情,最終導致嚴重的後果。從本質上講,偏向是組織結構中權力原則對民主集中原則的束縛。偏向往往產生於黨的高層,對黨的事業發展具有全域性性的影響,因而其危機也最嚴重。 我黨歷史上曾有兩次嚴重的偏向,一是“王明左傾路線”,一是“文化大革命”。 關於“王明左傾路線”對我黨歷史上造成的嚴重後果,歷史早有公論。在這裡我們要著重研究的是這種偏向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能夠避免還是不可避免的? (一)透過組織決議的方式發出的個人思想的行為。從歷史上看,偏向發端於1931年5月中共中央對蘇區黨組織建設作出的《關於蘇維埃區域黨的組織決議案》。決議案指出:“中央為加強對蘇區黨的直接領導而派遣中央代表去設立中央局或中央分局,這是絕對需要的,中央局或中央分局有權改正和停止當地最高黨部的決議與解散當地黨委。但是,決不能代替或取消當地最高黨部委員會。”《決議案》還規定:“紅軍中的黨的組織,是以連支部為基本單位,上級黨委員會設立在政治部系統之內而直屬於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總政治部。黨對於紅軍的領導,除經過政治委員與紅軍中黨的組織外,上級的指揮系統經過革命軍事委員會。在遠離革命軍事委員會所在地的紅軍,應組織黨的前敵委員會直接指導。”《決議案》還指出:“在黨員的成分上,堅決地向工人、僱農、貧農開門,對黨內的富農分子乃至地主殘餘,一刻也不停留地將他們洗涮出去。”①應當說,決議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若從政黨建設角度,聯絡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這份決議卻是此後發生“偏向”的禍根。 首先,這是透過組織決議的方式發出的個人思想的行為。這已經不是1931年2月王明的綱領性小冊子《兩條路線底鬥爭》的個人行為了。一個人的思想一旦變為組織行為,其力量便立刻有了質的變化。從全社會而言,個人在組織面前是毫無力量的;對於組織內部而言,個人對於組織仍然是毫無力量的。雖然當時由於剛剛清除了立三路線的問題,全黨思想正處於一種徘徊的境地,急需一種明確的指導。王明以“百分之百的布林什維克”面目出現,再加上共產國際的支援,正適應了這一需要。但當時黨內缺乏對一種新思想的評價機制,一種思想在沒有任何論證的前提下貿然變成黨的決議,這不僅僅給整個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