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部分

書目。這個時期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最近由田中正俊在《亞洲經濟》第 19

卷第 1—2 期(1978 年 1—2 月)第 41—51 頁上作了最好的評介。1953 年以

後日本學者的研究狀況,可見於蒲地典子、費正清和市古宙三編《1953 年以

來日本對近代中國的研究》第 368—393 頁。當然,還可參考史堅雅等編《現

代中國社會:有分析的書目》三卷。

民國時期可靠的作物收穫統計資料的兩大來源,是卜凱著《中國土地的

利用》和張心一在 1929—1931 年所作的作物收穫統計調查。前者是根據 22

個省 168 個縣 16786 塊農田的樣本,後者是在政府刊物《統計月報》若干期

上的報道,請格外注意該刊 1932 年 1—2 月號的匯總報告。

最佳的土地租佃調查由 1934 年 8 月 2 日設立的南京政府土地委員會實

施。該委員會使用來自各政府部門和大學的人員 3000 名在 22 個省進行調查

研究工作。這次調查在每個省抽選至少 20%的縣,然後從每個縣抽選 20%的農

戶作為物件,按農戶土地、收入、支出等項進行調查。這次調查的完整詳細

資料,除普遍調查結果的匯總表外,因中日戰爭爆發而未發表出來。1937 年

在南京發表的初步報告是《全國調查報告》。

南滿洲鐵道會社調查部在中國各城市設有分部,分部職員展開數百次鄉

村調查和旅行調查,收集有關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及政治狀況的情報。這類

報告有許多可見於約翰?揚著《南滿洲鐵道會社的調查活動,1907—1945

年》。南滿洲鐵道會社從 1919 年直至 1944 末印行《滿鐵調查月報》,該月

報載有那數十年數量相當多的原始的和有特色的村莊及鄉村地方狀況調查,

是關於民國時代農業社會的最好史料來源之一。《調查月報》是另一種日文

期刊,1939 年創刊,繼續出版到 1944 年末。

關於學者尚知道甚少的抗戰時期(1937—1945 年),可參考成都金陵大

學農業經濟學系收集的並在期刊《經濟事實》(1936 年 9 月至 1946 年 1 月,

第 1—53 期)發表的有價值的原始資料。《經濟事實》是重慶戰時政府印行

的經濟統計月刊,該刊提供了研究戰時條件下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學者幾

乎尚未觸及的豐富資料。該刊載有諸如穀物銷售、作物生產費用、按農田大

小的勞力和資本分配、土地使用模式、運輸費用和各社會階級的生活水平之

類主題的調查以及卜凱的許多在別處不能得到的文章。

中國農村社會的契約方面,已由陳張富美和馬若孟在《清史問題》第 3

卷第 5 期(1976 年 11 月)和第 3 卷第 10 期(1978 年 11 月)發表的一系列

文章中加以探討。由這兩位作者譯成英文的約 50 宗契約,展示了農戶之間在

其生活週期的過程中種類繁多的資源交換。羅伯特?阿什著《中國革命前的

土地租佃:20 世紀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江蘇省》是關於 20 世紀 30 年代土地

租佃和農村收入變化的一部有用的概要著作。這部研究專著描述了世界經濟

蕭條和國內通貨緊縮嚴重打擊農村經濟結構時江蘇省不斷惡化的農村狀況。

透過對全國土地委員會 1937 年調查報告進行的有創造性的分析,小查爾

斯?羅伯特?羅爾估計出 16 個省 170 萬農戶收入的分配(《中國農村收入的

分配:20 世紀 30 年代和 50 年代的比較》)。羅爾也估計出 1952 年收入分

配,並且發現由於實行共產黨土地分配綱領的結果,收入結構中的不均衡比

1937 年低 1/3 左右。屬羅爾所認為的造成 30 年代非常不均衡的收入分配的

因素之列的,是不均衡的土地所有與耕作和其他獲取收入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