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並非意味著沙文主義和窮兵黷武的政策。
(趙楚 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軍事世界POINT》月刊執行主編,長期從事國際戰略問題和軍事戰略問題研究。)
近日由於中國海監和漁政船隻在南海執法,引發了公眾對南海問題的新一輪興趣,其間媒體推波助瀾,炒作鄰國的抗議活動,許多充滿沙文主義色彩的言論在網路甚囂塵上。其實類似言論在過去釣魚島和其他事件上屢見不鮮,其要點無外兩點:一、抱怨政府在處理主權爭端問題上政策軟弱;二、主張對一切涉及主權爭端,乃至涉外爭執均立即採取武力解決的方針,而不同意見即為所謂“漢奸”、“賣國”。
南沙島礁及相關海洋權益爭端,中國曆屆政府對主權屬我的基本立場從未含混,這是討論這一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也應該看到,這一問題的歷史成因是現代中國特殊的歷史發展所致,並非政府政策不得力所致,進而言之,南沙地處中國最南端,主權的收復和護衛均需藉助強大的國家海上力量,而近代以來,我國海軍因為內外壓迫不能順利發展,在長期內相鄰海區尚處於有海無防的境地,更遑論具備收復和護衛遠海主權的能力。二戰結束後,根據《開羅宣言》等國際法檔案,中國從法理上恢復了對包括南沙在內的諸南海島礁及領海主權,但內戰和戰後的地區形勢發展卻使中國不能及時有效行使新復之權益,嗣後冷戰勃興,中越關係反覆,而中國大陸海權未備,遂演化至部分主權島礁被侵佔。
對南海問題持過於感情化宏大敘事立場的人忽略了,在國家主權和領土爭端中,堅持明確和正大的主張固然是完全應該的,但出於現實主義的戰略思維,對主權立場的堅持並非意味著沙文主義和窮兵黷武的政策,相反,回顧自《威斯特發里亞條約》體系以來的國際實踐,無數的案例顯示,單方面運用武力,或藉助戰爭勝利強行改變爭端現狀,總會成為更激烈的國際衝突的根源,而這些衝突一旦牽涉大國政治,則往往由區域性演化為國際戰略衝突。所以,雖然南海爭端表面上僅為區域性主權和權益爭執,但背後蘊含的地區和全球政治含義不可忽略,而國家以外交穩妥為主要特色的基本處理方針,既符合現實維護主權的需要,也深具宏大的戰略眼光。
現代海權鬥爭體現了地區和全球國際權力基礎及結構的變化,南海作為地緣戰略關鍵性的地區,其海權力量的消長牽動整個地區格局的變化和中美等大國現實國際權力的互動,毫無疑問,南海爭端之所以日益複雜化,其背後的動力乃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海權戰略。
美國開始在冷戰結束後重返南海,並屢次重申保持在南海支配性存在的決心,這些或明或暗的政策宣示都是針對中國的含蓄警告,也體現其對崛起的中國新海權的焦慮與擔憂,我們不能對此裝聾作啞。換言之,南海爭端的最終解決,中國主權和權益的維護,不僅要靠中國堅強的海權實力,更要靠富於遠見的戰略規劃和靈活、明智的外交作為。中美在亞太和本地區的區域性力量均衡和戰略穩定是解決有關問題的必要外部條件,而雙邊和多邊的地區睦鄰政策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重要國家權益的爭端,這本是國際關係史上的常態,如何從宏大和堅毅的國家戰略層面把握這些嚴峻課題,不僅牽涉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更影響國家未來的前景,尤其在21世紀的今天,帝國主義思維已完全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國際政治現實,對此任何急功近利、感情用事的做法都會得不償失。
同時也要看到,爭端本身並不可怕,正如長城曾是歷史上中國與不同民族展開軍事鬥爭的關口,但也是把各民族連線起來的門戶,國際爭執一方面是現實的利益鬥爭,但另一方面也是各國進行合理的利益博弈,進而建構相對穩定、多贏的和平框架的契機。
9
德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作者:章文
()好看的txt電子書
來源:作者賜稿
來源日期:2011…7…4
本站釋出時間:2011…7…5 15:01:11
閱讀量:982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抽屜TwitterFacebook
一個多月前,在一次博友晚餐上,初次見面的楊佩昌送給我一本他的新書——《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一週後我在出差的飛機上就讀完了,但隨後雜務纏身,終不得整段時間來寫讀後感。
今天翻出書來重溫了一遍,趕緊趁著還有空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