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就辭去大司馬府高階官員職務,對同郡的顧榮說:〃天下紛亂不安,擁有盛名的人,想要退隱都很艱難。我本來就是鄉野之人,性好閒適,早已不求一時的名望。你要好好以你的聰明防患於未然,以你的智慧預留後路。〃於是就叫人駕車趕回故鄉。不久,齊王炯敗亡,許多人都說張翰有先見之明。
以上幾個事例,欲掩彌補以隱為策,實則是糊塗術的典型運用。
▲虹▲橋▲書▲吧▲。
第28節:該低頭時且低頭
該低頭時且低頭
中國有一句著名的俗語,叫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但對於這種情況,不同的人會採取不同的態度。有志進取者,將此當作磨鍊自己的機會,藉此取得休生養息的時間,以圖將來東山再起,而絕不一味地消極乃至消沉;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往往將此看作是事業的盡頭,或是畏縮不前,不願克服目前的障礙,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聽天由命。
在中國歷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乃至爭權奪利的鬥爭極其複雜,有時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磨鍊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其實,這只是一個較低的境界,較高的境界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消除各方面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這兩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都不乏其例。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很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他,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訊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故意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後來,李淵成了唐朝的開國皇帝。
明朝的名臣張居正也是在不動聲色地暗中結納人緣,積蓄力量才登上相位的。高拱在未當首輔宰相之前,張居正就看出了苗頭,盡心與他結納,兩人互為欽佩,經常稱讚對方的才能,等高拱做宰相之後,張居正又緊緊追隨他,高拱為人性格直爽而倨傲,很多人因受不了他的役使而離開了,惟獨張居正能夠卑辭以事,始終沒有離開。
馮保是內宮太監,為人狡黠奸詐,與張居正的關係很好。按順序本當升他為司禮太監,但因高拱推薦了其他人而落選,所以對高拱懷恨在心。後來明穆宗去世,遺詔由高拱等人為顧命大臣,但因馮保篡改了詔書,改成高拱、張居正、馮保等人一同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君。高拱無法與馮保等人長期共事,就上書歷數太監專權的弊端,並作了其他準備,滿以為可以一下子把馮保驅逐出朝。
高拱把一切準備情況都告訴了張居正,希望他暗中支援,誰知張居正竟把情況透漏給了馮保。馮保立即找皇太后哭泣,列舉高拱專權的罪狀,太后當即擬旨,斥逐高拱。
第二天,朝廷大叢集臣,宣讀兩宮及皇上詔書,高拱本以為計謀成功,誰知詔書竟歷數自己的罪狀,解除了自己的一切官職。高拱又驚又怒,悲傷得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張居正連忙把他扶起,僱了一輛驢車把他送走。
馮保還想羅織罪名誅殺高拱,虧張居正從中巧妙斡旋,才未得逞。在高拱去世後,張居正等人還向朝廷請求恢復他的官職榮譽。後來神宗親政,重理高拱舊案,贈他太師頭銜,追加文襄名號。就這樣,張居正在宮內宮外,先朝今朝,都遊刃有餘,穩穩當當地升官。
虹←橋←書←吧←BOOK。←
第29節:人人都有當〃孫子〃的時候
人人都有當〃孫子〃的時候
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總有一些時候,主動權不是掌握在你的手裡,而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不管你從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