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材料價格上揚,成品受進口產品打擊的艱難時刻,也沒有職工棄公司而走,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公司的恢復與復興當中,不計報酬地為公司加班加點地工作。
每個員工都期望得到尊重,希望獲得平等的與人交流的機會,誰給他這個機會,誰就能得到他豐厚的報答。左洪君給了員工這個機會,所以得到了員工們的一致擁護。
在管理中〃士氣不可無,傲氣不可有〃,所以管理者在對待員工時不可流露出盛氣凌人的姿態,尤其當自己有所成就時,更要謙虛謹慎。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
第52節:魏瑪電器變罰為獎
魏瑪電器變罰為獎
德國魏瑪電器公司是一家有著上千員工的大企業。像其他企業一樣,魏瑪電器公司的一整套規章制度,詳細地規定了從總裁到員工應盡的職責和應享受的權利。但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魏瑪電器公司的規章少有懲罰條例,多的是獎勵條款。
有的公司設定殘品率為5%,超過比率的,相關人員將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而魏瑪公司卻這樣規定:出殘率為5%,降低一個百分點,獎勵若干獎金,連續一個月不出殘者,加倍獎勵;連續三個月不出殘品者,全廠通報獎勵;連續半年不出殘品者,組織旅遊……
同樣是一個規定出殘率的問題,處理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同。當別的公司屢罰不止,殘品率仍是居高不下時,魏瑪公司的殘品率卻不用管理者操心,始終在百分之二、三之間徘徊,甚至會出現全企業某月殘品率為零的現象。
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管理的觀念與模式也不同。魏瑪電器公司的做法使自己始終處於不敗的地位。
公司老闆赫頓先生說:罰,在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時,也破壞了員工與企業的關係。而獎,使員工將企業視作一個大家庭,所有人親如一家。這種規定巧妙地調動了員工生產的積極性,使他們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工作。魏瑪電器公司不是不罰,而是將罰轉換成不獎,當公司重獎那些有貢獻的員工時,沒受到獎勵的員工便會產生受到處罰的感覺,為了拿到獎勵,他會在接下去的日子裡奮起直追。
由此可以看出,赫頓先生是個真正精明的老闆,他以有限的獎勵,換取了無限的利潤。
。←虹←橋書←吧←
第53節:亞倫危機中發工資
亞倫危機中發工資
1933年,經濟危機籠罩著整個美洲大陸,大小企業紛紛破產,許多曾經威風一時的老闆都加入到靠領取救濟金度日的行列中。那些尚在執行著的企業也是如臨深淵,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件事,惟恐出現一點小的紕漏,而導致整個企業的崩潰。
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時刻,哈理遜紡織公司發生了一起大火災,整個廠區淪為一片廢墟。這對哈理遜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3000名員工悲觀地回到家裡,等待著老闆宣佈公司破產和失業風暴的來臨。
他們在不安的漫長的等待中,他們終於等來了老闆發來的一封信,信裡只是告訴工人們在每月發薪水的那天,照常去公司領取這個月的薪金。
在整個世界一片蕭條、人人都在自保,不管他人死活的時候,能有這樣的訊息傳來,員工們大感意外,他們紛紛寫信或打電話向老闆表示真誠的感謝。老闆亞倫傅斯告訴他們:公司雖然損失慘重,但員工們更苦,沒有工資他們無法生活,所以,只要他能弄到一分錢,也要發給員工。
3000名員工一個月的薪水是一筆數額非常巨大的資金,更何況紡織公司已經化成一片廢墟,別說是處在經濟蕭條期,就是在經濟上升期也很難恢復元氣。既然恢復無望,還要掏自己的腰包給已經沒有用的工人發工資,老闆不僅是糊塗透頂,簡直是瘋了!
亞倫傅斯不僅糊塗這一次,還繼續糊塗下去。
一個月後,正當員工們為下個月的生計犯愁時,他們又收到老闆的第二封信,信上說再支付員工一個月的薪水。
3000名員工接到信後情不自禁,淚水早已奪眶而出。在失業席捲全國,人人生計無著,上班都拿不到工資的時候,能得到如此的照顧,誰能不感念老闆的仁慈與寬待呢?
老闆的糊塗終於有回報了,第二天,員工們陸陸續續走進公司,自發地清理廢墟,擦洗機器,還有一些人主動去南方聯絡中斷的貨源,尋找好的合作伙伴。
僅僅用了三個月,哈理遜公司重新運轉了起來,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奇蹟的取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