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小栓子才剛剛進屋還沒來得及同魚兒說上話,就被故意搗亂的楊六郎幾人笑嘻嘻的左右夾住、不由分說的把他往門外拉去,嘴上還不忘嘻嘻哈哈的說道:“時辰到,該去祭拜我們家祖先了!”
說著楊六郎就把好不容易進了魚兒閨房的小栓子拉了出去,而魚兒也在劉氏和林氏的攙扶下慢慢的走出閨房,按照北宋女子出嫁前的風俗,和小栓子一起去祭拜楊家列祖列宗……
魚兒和小栓子一起恭恭敬敬的祭拜完列祖列宗後,馬上就有兩位福高德重的五福之人一左一右的將魚兒攙扶住,其中一人手裡打著一把紅色的油紙傘,小心翼翼的遮蓋在魚兒的頭頂,一直到把魚兒送到地壩、登上花簷才將傘收起來。
而魚兒端坐在花簷裡後、花簷卻沒有立時起步,幾個抬轎子的轎伕也依舊嘻嘻哈哈的立在原地,一點抬轎子出門的意思都沒,似乎一點都不著急。
甚至還有膽兒大的轎伕,直接嘻嘻哈哈的衝新人家說道:“這利是錢不給足,我們這些抬轎子手腳的力氣就不足喲!”
這轎伕嚷嚷著要錢倒不是故意刁難新人,而是按照北宋的規矩習俗行事,這在北宋叫做“起擔子”,意思就是給足了喜錢轎伕才肯抬轎起步,也只有給足了喜錢這轎子才算是抬得吉利。
這楊家早就辦過幾次喜事了,因此劉氏對這些習俗十分了解,一見轎伕嚷嚷著要利是錢,就馬上朝林氏使了個眼色。林氏見狀立馬識趣的取了那貼了“囍”字紅紙的小籮筐過來,抓了裡頭的銅板兒便往地壩上撒,幾個轎伕見狀立馬身手敏捷的接起了喜錢來。
一旁陪小栓子前來迎親的趙家親眷,也是巴不得這抬著新娘子的花簷趕緊抬出楊家門、進他趙家門,於是也急忙忙的拿出喜錢塞給轎伕,催促他們趕緊抬轎子出門、千萬不可誤了吉時……
地壩裡悠揚的樂聲長奏不停,迎親的隊伍拿足了利市錢,才喜笑顏開的抬起了花簷子,領頭的人吆喝了幾聲、說了幾句吉利話兒後,魚兒乘坐的花簷便被穩穩當當的抬出了楊家門。
這花簷一出門,林氏便急忙把一碗事先備下的清水端到劉氏面前,劉氏接過那碗清水後,一邊抹著眼淚、一邊按照風俗習慣把碗裡的水灑在了轎子後頭。此舉代表著魚兒已是楊家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楊家再也不予過問,也有祝福魚兒今後在趙家能夠事事如意的意思。
而花簷出了楊家的大門後,小步走著跟在花簷旁的媒婆趕忙低聲提醒了魚兒一句:“轎子出門了,新娘子該擲扇了!”
魚兒得了媒婆的提醒,趕忙將一早就準備好藏在袖口的扇子拿了出來、丟到了轎子外,早在一旁候著的楊六郎見了馬上上前將那扇子撿了起來。這扇子擲了後魚兒也按照規矩哭了幾聲,隨後便有人在轎子後頭蓋上一張“竹篩”,以象徵繁榮。
轎伕抬著花簷不緊不慢的繞著小岞村慢慢行走,一路上更是沒少放炮仗,一直到把小岞村前前後後都繞了一遍,轎伕才把魚兒乘坐的花簷往趙家抬去。迎親的隊伍一到趙家大門前,女方跟隨的人以及男方的親友、便鬧哄哄的圍著林氏等人討要喜錢花紅等物事,這一風俗和先前的“起擔子”相對應,被北宋人稱作“攔門”。
這喜錢給足了,魚兒才得以在媒婆的攙扶下慢慢的走下花簷,並在媒婆的指引下踏在一條青布條上。魚兒臨出門前劉氏就反覆的叮囑過她,讓她下了花簷後一定要小心翼翼的按照媒婆的指示行事,一定要把腳落在青布條上,千萬不能讓雙腳踩到土地上,以免讓人覺得新娘子還沒進門就做了不吉利的事兒。
而魚兒才剛剛下了花簷,就有一位趙家事先請來的陰陽先生(算命先生)站到了花簷前,只見那陰陽先生手裡拿著一隻鬥,鬥裡盛著穀子、黃豆、銅錢及果子等物事。
那位陰陽先生一見魚兒下了花簷,口裡便開始唸唸有詞,唸了片刻後便抓起鬥裡的物事向門前拋撒,圍在門前的孩童見狀嘻嘻哈哈的爭先搶拾,有幾個調皮的差一點撞到魚兒,讓被媒婆扶著的魚兒心下意識的懸得高高的。
而陰陽先生此舉叫“撒谷豆”,北宋人認為這樣做可以鎮住青羊等殺神,讓新娘子平平安安的進門。
待陰陽先生撒完谷豆,便有一人捧著一面鏡子倒退著行走,引魚兒從馬鞍、草墊及秤上跨過。魚兒因頭上蓋著紅蓋頭,只能看到自個兒的腳尖,因此這一系列動作她都是在媒婆的指引下完成的,並且一直都屏氣凝神、不敢有一絲走神。
一直到媒婆低聲在魚兒耳邊說了句“進屋了”,並按照“坐虛帳”的規矩把魚兒引到帳子內坐下,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