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務虛名而招實禍。
王觀瀾夫婦目睹了毛澤東胸襟坦蕩,重視老戰友和廣大幹部、群眾的意見,正視問題,採取果斷措施,糾正錯誤,迅速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的做法,深受鼓舞,也對未來愈加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以後,無論遇到順境還是逆境,王觀瀾都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不唯心,不唯上,只唯實”。
特殊年代的勇氣
13、那時敢講教育重要,科學重要,是需要有一點勇氣的
1962年底,中央農村工作部撤銷後,新成立了國務院農林辦公室,王觀瀾被任命為農林辦副主任。1964年,他又兼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和黨委書記。這期間,他以發展中國農業和農業教育為己任,努力探索農業教育改革和培養人才的路子,做出了許多努力。
原農業大學教授、老校長毛達如先生在回顧農大辦校史時曾說過:“60年代初,王觀瀾任校長時,由教授、教師、職工學生代表組建校務委員會,著重突出教授在辦學中的主導作用,決定和諮詢學校的重大事宜,帶領學校不斷發展。”毛達如認為,這一“大師辦學”的新理念雖然一度受到爭議,但從現在看來,還是值得提倡的。
由於長期從事農村和農業的領導工作,熟悉和熱愛農村、農業和農民,王觀瀾在農業領域有了許多理論和實踐的建樹,被公認為黨內的農業和農民問題專家。當時中央和國家機關也流傳一種說法,在黨內領導人中,最懂得農村、農民的有三位:一位是毛澤東、一位是鄧子恢,還有一位就是王觀瀾。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北京高等院校首當其衝,王觀瀾被農大紅衛兵作為“走資派”打倒,還抄了家,成千上萬的紅衛兵天天押著他在市裡批鬥、遊街,甚至還拉到外地去批鬥。北京市造反派召開數萬人“批鬥彭真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大會”,也把王觀瀾作為“集團成員”拉去批鬥。康生甚至指示紅衛兵:“王觀瀾要開大會斗六次。”王觀瀾的妻子徐明清也被作為叛徒隔離批鬥。
王觀瀾在當時極度混亂的年月中,一再感慨嘆息,說:“三年困難時期過去了,現在剛剛恢復,又來了。”他默默忍受著無情批鬥的痛苦,不久,周恩來從農林口聯絡員那裡瞭解到有關情況,立即指示農大紅衛兵恢復王觀瀾的自由。在後來“靠邊站”期間,王觀瀾並沒有消沉,他一邊寫檢查,一邊參加勞動,每天清晨都沿著農業大學附近馬連窪到頤和園的馬路長途步行,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他要恢復和保持自己的體力,默默地準備重新工作。
1971年“九一三”事件發生後,周恩來提出把王觀瀾“解放”出來,參加工作。然而,一些人卻把那些將王觀瀾定為“死不改悔的走資派”的材料報上去。周恩來極為生氣,逐一批駁說:“王觀瀾是好同志,有錯誤可以批評,但不能打倒!”
第二年春天,農業機械部部長(原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陳正人不幸去世。在八寶山的追悼會上,周恩來看到了多年不見的王觀瀾。他心情沉痛,激動地緊緊握著王觀瀾的雙手,關切地說:“沒有浮腫吧,沒有心臟病吧?看你氣色不錯,身體還好吧!接著連說了三次:“可以工作!可以工作!可以工作!”。
事後,王觀瀾作為國務院業務組成員開始工作。當時王震和王觀瀾等都是業務組成員。他們經常一道深入各地農村,調查研究,瞭解情況,不斷向周恩來彙報。
這時,王觀瀾仍沒有忘記在“文革”中被遷去陝北甘泉縣清泉溝的農大師生。他不僅前去看望那裡的農大師生,還透過寫信和向上打報告,極力促成農大的儘快回遷。
1972年12月,王觀瀾在一次“關於農大搬遷問題座談會”上作了發言,他指出,“現在中央提出,1980年全國要搞8000億斤糧食,我們農業部門的任務很重大啊!我們靠什麼,要靠科學,要靠群眾。”
他還說:“‘文革’中,都不願要大學。我們不要把大學當包袱,要讓大學為生產建設服務。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大學,一定要與發展全國的農業生產聯絡起來,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當時“文革”極左路線盛行的歷史背景下,他也剛被解放出來,仍然敢講教育重要,科學重要,這是需要有一點勇氣的!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心繫中國農民問題
14、最後心繫的事業,系統研究中國農民問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王觀瀾的妻子徐明清,卻因所謂“江青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