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王觀瀾正在讀高中的女兒海燕,看了報紙上的宣傳,十分興奮。回到家中,就把這些“大躍進”的新聞講給爸爸聽。
沒想到爸爸聽完,沉默了一會兒,反問了她一句,“這些新聞可信嗎?”女兒海燕這下被弄糊塗了。她迷惑地悄悄問媽媽,爸爸是不是有點“右”,徐明清告訴女兒,爸爸從來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
就在這年秋天,王觀瀾家種的花生豐收了。為了從實際出發教育孩子,他讓兒子、女兒把花生都挖出來,稱一稱,然後算算畝產多少斤。算完後,王觀瀾問海燕,“你看,如果一畝地真能產上萬斤,不是要從地上鋪起一尺多厚,你相信嗎?”
接著他語重心長地對孩子們說:“不能把良好的主觀願望,去代替實際的科學知識。你們今後切忌不要浮誇,任何時候都得保持冷靜,老老實實地做人。”
1961年春節前,王觀瀾應邀到中南海懷仁堂參加一個文藝晚會,正好遇上毛澤東。兩位相識30年的老戰友相見,分外高興,毛澤東拉著王觀瀾的手,讓他坐在自己身邊,詢問他的身體情況及徐明清和孩子們的情況。然後,毛澤東開玩笑地說:“進城以後,你不來看我了,咱們疏遠了。”
王觀瀾也說,您太忙了,也不像在江西和延安時見面那麼方便了!的確,進城後,王觀瀾與毛澤東的聯絡並不緊密,當時全國上下湧動著一股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之風,王觀瀾對此十分冷靜,不跟風,不吹捧,他曾說,“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但他是人,不是神。”
這次與毛澤東見面,讓王觀瀾的內心難以平靜。他幾次想向毛澤東反映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但又感到不是合適的場合,幾次欲言又止。回到家裡,他反覆思量,覺得還是透過寫信反映情況比較好。
於是他和徐明清商議,以徐明清的名義並執筆,他倆共同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直抒己見,痛陳時弊。信的內容如下:
主席:
昨天晚上,觀瀾見到主席,主席還記得明清,我很感激,也很感動。觀瀾病重時,主席給以極大的關懷、幫助,我們才有今天。毛主席的英明偉大,在中國革命中的舵師作用,將永載史冊。
最近一段時間,我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精神苦悶。一些字義、概念都模糊了:左和右、真和假、是和非、快和慢、好和壞、內和外、敵和我、公和私、上和下、大和小、進和退、黑和白……。廣西二三千,震動那麼大,如果二三萬、二三十萬、二三百萬,或者數目更大,面積更廣,又將怎樣呢?浮誇是害人之本,欺騙是萬惡之源。主席處世英明,處處爭取主動。我的海燕已閉經4個月了,李訥怎樣?李訥應改為毛訥了吧!
此致
敬禮!
明清
1961年1月25日
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仍十分嚴峻,王觀瀾也考慮到了這封信可能引起的後果。
信寫好後,他鄭重地把三個都是黨員的兒女叫在一起,說明了為什麼要給毛主席寫這封信。王觀瀾說,說真話,可能會受到打擊。但為了人民,為了國家,我們一定要反映真實情況。我是共產黨員,豁出去了,最多丟官。你們要有思想準備,如受到了打擊,不要害怕。”
這封信,並沒有直接寄給毛澤東,因考慮到當時複雜的政治形勢並擔心中央辦公廳的工作人員當作普通訊訪處理。王觀瀾特意讓徐明清套了三個信封,最外邊的信封寫的葉子龍收,中間的信封寫的江青收,最裡邊的信封才寫的是毛澤東親收。這封信幾經輾轉,終於送到了毛澤東那裡。
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三天後,毛澤東親自從中南海給王觀瀾打來電話說“信收到了,謝謝!”
知曉了毛澤東對信的態度,王觀瀾夫婦這才放了心。特別是王觀瀾,興奮得幾夜都沒睡好覺。
徐明清記得,大概是在1962年初,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的前夕,有一天晚上,9點多了,毛澤東打電話來,請王觀瀾去釣魚臺一趟。王觀瀾回來說,主席那天站在門口迎接他,特別客氣。兩個老戰友一直談到很晚。
不久後,毛澤東就提出,全黨要恢復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作風。他說,我們黨是有實事求是傳統的。最近幾年,調查做得少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這個人就是官做大了,從前在江西那樣的調查研究現在就做得很少了。請同志們回去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他還說,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那麼急,可能要搞半個世紀。今後搞幾年慢吞吞,指標不要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