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益州牧劉璋與曹操絕好而轉向劉備,張松是起了關鍵作用的。
張松對劉璋是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他給劉璋所出的主意,根本不是從劉璋的利益出發。他可以利用劉璋闇弱的弱點,以自己的能說會道,把整個益州像貨物一樣賣給識家。當他勸說劉璋絕好曹操結好劉備時,就意味著他已經決定把益州交給劉備了。
張松根據什麼選擇了劉備呢?
我們可以認為,劉備有許多與曹操截然相反的品格。曹操待人嚴峻,劉備待人寬和;曹操待人暴烈,劉備待人仁愛;曹操待人譎詐,劉備待人忠厚。
我們還可以認為,曹操的赤壁大敗,證明了強大的曹操是可以打敗的,也證明了劉備集團透過與孫吳的聯合而顯示了自己的潛力。
但是,僅僅根據上述理由還不能說明張松選擇劉備的必然性。
固然,劉備在品格上與曹操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只有透過與劉備接觸才能體會得到。
固然,赤壁之戰的勝利顯示了劉備集團的潛在力量。但僅此一點是不夠的,只有既顯示了力量,又表示出愛才之意,劉備才能贏得張松的好感,而這一點,也只有透過與劉備的接觸才能達到。
很明顯,張松在勸劉璋與劉備結好之前已經與劉備有了接觸。史書上是這樣記載張松與劉備的接觸的:
備(即劉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不但知道了張松確實與劉備有所接觸,還能估計出他們接觸的大概時間。張松是在曹操佔領荊州以後去見曹操的,在赤壁之戰以後才回到益州。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劉備敗走夏口,曹操進軍江陵。同年十二月,曹操到達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從九月一直到年底,張松一直在荊州活動。鑑於曹操對他的冷遇,張松不會在曹操處停留很長時間,大部分時間應該是在江夏劉備處度過的。
……
第五節〃跨有荊、益〃戰
略構想的實現在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計劃中,佔有益州是至關緊要的一步。
從戰略系統角度看,佔領荊州是進佔益州的必要準備。只有先佔有荊州,進佔益州才有一個可靠的起點和根據地。所以,諸葛亮在佔領和經營荊州方面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然而,若不及時佔有益州,荊州便會失去其戰略意義。因為第一,荊州是個戰略爭地,曹操、孫權、劉備都要佔領荊州。曹、孫兩家都有自己的戰略大本營,而對劉備來說,若不佔領益州,荊州只是一塊孤棋。第二,正因為荊州是個戰略爭地,它不適於作劉備集團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應放在益州。第三,〃隆中對〃所設想的是對中原實行兩路夾擊,若不佔領益州,單憑荊州一路,進取中原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35節:第四章霸業雛成(6)
佔據益州並把重心向益州轉移,是劉備集團遲早要進行的工作,而益州形勢的急劇變化,又使這項工作不得不以急促的方式提前進行。如果劉備沒有與劉璋兵戎相見,諸葛亮不會馬上率大軍入蜀;如果劉備聽從了龐統、法正等人的建議,偷襲劉璋成功,重心向益州轉移的工作可以從從容容地進行。然而,劉備入蜀軍隊已經和劉璋軍隊槍對槍、刀對刀地幹起來了,而且雒城久攻不下。此時擺在劉備集團前面只有前進一條路,如果撤兵,且不說可能被劉璋追兵吃掉,即使僥倖撤出益州,劉璋必定會將進入益州的大門緊閉,嚴加防備。再想入蜀,真是難於上青天了。
此時,只有改變重兵守荊的方針,以重兵入蜀救援了。
派誰去援助劉備,誰留下鎮守荊州,這是諸葛亮必須要處理好的重要問題。
清人王夫之曾說:〃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守江陵,而北攻襄、鄧;攻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蜀。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照樣可以取得益州。諸葛亮實在不應該率軍入蜀。
如果龐統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很可能坐鎮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同意把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他也同時兼顧荊州,因為荊州軍隊畢竟是合擊中原的另一隻手臂。但龐統死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龐統不但能協助劉備佔領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