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由手工時代進入現代文明,而作為驅動蒸汽機的重要原料——煤的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沒有煤就沒有工業革命時代。
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被稱為蒸汽機革命,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生產力獲得了極大地提高,透過蒸汽輪機驅動的巨型輪船可以跨越重洋,征服世界,世界市場形成。
在石油大規模應用之前,煤炭一直是工業的支柱和人類的主要動力來源。
自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後,廣泛應用在採礦、冶煉、紡織、機器製造等行業中,直到20世紀初被柴油機所逐漸取代,其經歷了130年左右的時間。
可以說,第一次工業革命背後是煤的世界,而煤炭則成為大英帝國最強有力的驅動力量。
英國佔盡天時地利,最終鑄就了大英帝國的無限輝煌。
工業革命是人類的助推器,人類第一次擺脫了手工勞動,使生產效率成倍地增長,廉價的產品源源不斷地湧向市場,人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產品,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當被問到工業革命為什麼單單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比英國條件更優越的西班牙、荷蘭或者法國時,我們可能會想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能夠衝破封建的枷鎖;工場手工業中的生產技術知識的積累,有更多熟練工人;圈地運動為紡織品找到了原料;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而獲得了海上霸權等等原因。
日不落帝國的哀怨(2)
但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英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如果沒有煤炭工業作為強大的支撐,英國可能很難走那麼遠,開闢那麼多殖民地,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中葉,英國煤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2/3,1913年開採量曾達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
瓦特的蒸汽機解決了大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動力問題,推動工業革命向縱深發展。鍊鐵廠用它來開動鼓風機,為高爐提供風力,煤礦用它來排除礦井積水,紡織行業用它來作為動力。蒸汽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棉紡廠、毛紡、織布廠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驚人的發展。從1770年到1840年間,每個工人的日生產率平均提高了20倍。英國煤炭產量1700年為260萬噸,1836年增至3000萬噸。
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建成了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到19世紀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
有時我們可能會感覺英國的崛起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不難發現英國崛起的道路仍然較為曲折。內部矛盾激化,周邊環境險惡。
18世紀以前,英國的棉織品質地低劣,在印度、中國的棉織品面前沒有絲毫的競爭力。當時穿著中印棉布衣服風靡一時。為了保護本國紡織業的發展,1700年英國議會透過法令,禁止從印度、中國和伊朗輸入染色的棉織品,法令宣稱:輸入的棉貨“消耗國家的財富……奪去人民的工作”。
完全自由的貿易顯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符合自己利益的貿易。
另外,工業革命前的英國因百年戰爭,在歐洲的勢力受到較大的削弱。
14—15世紀,歐洲主要是英國及法國爭霸,自1337—1453年間的戰爭被歷史學家稱為“百年戰爭”,雖然在戰爭中英國佔據了較大的優勢,法國不斷割地賠款,巴黎差點失守。但上帝仍是偏袒法國的,在最緊急的關頭送給了法國人民千古傳頌的英雄——聖女貞德,最終使勝利的天平傾向了法國。
戰爭的結果則是英國徹底被趕出了歐洲大陸,歐洲大陸只剩下法、德、俄三強爭奪。英國則成為一個島國。很多人會津津樂道英國遊刃有餘的外交政策,以一個島國之力將其他諸強玩弄於股掌中,但這實質上是英國的無奈之舉。
如果英國在歐洲大陸有領土,或者足夠強大,自然可以四處插手,何必一會兒支援這邊,一會兒支援那邊,背後玩陰招,讓歐洲人不待見呢。
可以說,自百年戰爭後的兩三百年間,歐洲事務基本上與英國沒有直接關係了,只能是一個旁觀者,而不再佔有主導的優勢。
英國在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獲得了海上的霸權,但英國並沒有形成獨霸的地位,英、法及先行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共同瓜分著廣大的殖民地。
一個連自己的衣服都是靠從別人那裡進口的國家,有什麼資格稱霸世界呢?
1761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