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決定重申前請,辭意甚堅,所以慈禧太后決定準他辭官。

這本來是榮祿將剛毅留在外省的好機會,只是慈禧太后認為兩廣的涉外事務很多,需要深通洋務而勳名素著的重臣去坐鎮。於是,李鴻章被內定為譚鍾麟的繼任人選。

朝旨未下,已有所聞,李鴻章決定去看榮祿,打算探一探口氣,如果不能象在直隸總督任內,遇事可以作一半主,他還不願作此南天之行。

一見之下,李鴻章不覺驚訝,“仲華,”他說,“你的氣色很不好!何憂之深也?”

榮祿嘆口氣說:“中堂真是福氣人,‘日啖荔枝三百顆’,跳出是非圈了!我受恩最重,上頭對我的責備亦最嚴。這幾天,真正叫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李鴻章瞿然動容,“何出此言?”他問,“仲華,你可以跟我談談嗎?”

“當然!我亦正想去看中堂,倘或計無所出,說不得也要拿中堂拉出來,一起力爭。”

說到這裡,榮祿起身,親手去關上房門,然後隔著炕幾,向李鴻章低聲說道:“非常之變,迫在眉睫!”

原來廢立快成為事實了!本是遷延不決的局面,自從剛毅在十月初從廣州回京,情勢急轉直下,因為徐桐與崇綺雖極力鼓吹廢立,但大政出自軍機,僅有為徐、崇兩人說服了的啟秀一個人起勁,自是孤掌難鳴。及至剛毅回京,與啟秀聯成一氣,加以逐去廖壽恆,保薦刑部尚書趙舒翹入值軍機,於是,除了早就退出軍機的錢應溥,毫無主張的禮王世鐸以外,剩下的四個人,三對一,變成榮祿孤掌難鳴了!

可是,這個非常的舉動,慈禧太后拿定主意,非榮祿亦贊成不能辦!因此,他便成了眾矢之的。剛毅、啟秀、趙舒翹每天拿話擠他,要他鬆口,以一敵三,幾有無法招架之勢。而慈禧太后單獨召見時,談及此事,口風亦一次比一次緊,先是勸導,繼而期望,最近則頗有責備的話。看起來再拂“慈聖”之意,怕會惹起盛怒,幾十年辛苦培養的“簾眷”,毀於一旦。政柄兵權,一齊被奪,縱不致為翁同龢、張蔭桓之續,而閒廢恐不能免!

“我是盡力想法子在搪塞。前一陣子劉峴莊的一個電報,讓我鬆了一口氣……。”

為了搪塞,榮祿曾建議密電重要疆臣,詢問廢立的意見。劉坤一的回電,表示反對,說是“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這兩句話極有力量,將慈禧太后的興頭很擋了一擋。

“可是今天十一月二十五了!慈聖的意思,非在年內辦妥這件大事不可!快要圖窮而匕首見的時候。中堂,我怕力不從心了!”

不等他說完,李鴻章凜然相答:“此何等事?豈可行之於列強環伺的今天?仲華,試問你有幾個腦袋,敢嘗試此事!上頭如果一意孤行,危險萬狀,如果駐京使臣首先抗議,各省疆臣,亦可以仗義聲討!無端動天下之兵,仲華,春秋責備賢者,你一定難逃史筆之誅。”

說到這裡,他自覺太激動了,喘息了一下,放緩了聲音又說:“本朝處大事極有分寸,一時之惑,終須覺悟,母子天倫,豈無轉圜之望?只是除了足下以外,更無人夠資格調停。仲華,你受的慈恩最重,如今又是簾眷優隆,你如不言,別無人言。造膝之際,不妨將成敗利鈍的關係,委屈密陳,一定可以挽回大局!”

榮祿原亦有這樣的意思,只是不敢自信有此力量。如今讓旁觀者清的李鴻章為他痛切剖析,大受鼓舞,毅然決然地說:“是,是!我的宗旨定了。”

“但盼宮闈靜肅,朝局平穩,跟洋人打交道,話也好說些。”

提到洋人,榮祿想起久藏在心的一件事。雖然洋文報紙對維新失敗及廢立諸事,多所譏評,究不知各國公使是何說法?早想託李鴻章打聽一下。不過,打聽的目的變過了,以前是想明瞭各國公使的態度,決定自己的最後態度,此刻他說:“為了搪塞上頭,想請中堂探探各國公使的口氣,我對上頭好有話說。”

李鴻章沉吟了一會答說:“此事我不便先開口問人家,這幾天各國公使要替我餞行,如果提起來,我可以順便問一問。

否則,就無以報命了。“

到了第三天,李鴻章有了答覆。他寫信給榮祿說:各國公使表示,若有廢立之事,各國雖不能干預中國的內政,但在外交上必將採取不承認新皇帝的政策。

這樣的機密大事,本不宜形諸筆墨,而李鴻章居然以書面答覆,正表示他對他所說的話,完全負責。領會到這一點,榮祿的主意更堅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