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有重用義和團之意,自己就得走在前面。而況民氣昂揚,都相信義和團能夠“扶清滅洋”,相信入春久旱,瘟疫流行,而“只要掃平洋人,自然下雨消災”。自己又何可與潮流相悖?
因此,總督衙門有兩個官兒,立即受到重用。一個是專負與各軍營聯絡之責的武巡捕徐其登,一個是候補道譚文煥。徐其登本來就是白蓮教餘孽,亦就等於義和團埋伏在裕祿身邊的內應,而譚文煥之極力為義和團說好話,到處宣揚義和團如何神勇,卻另有緣故。
原來候補道品類不齊,才具不一,真所謂“神仙、老虎、狗”,是搖尾乞憐的狗,威風凜凜的老虎,或者逍遙自在的神仙,全看各人會不會做官。不會做的,轅門聽鼓,日日伺候貴人的顏色,所得的只是白眼。會做的,那怕資格是捐班,敵不過“正途”,補不上實缺,但可鑽營“差使”,而有些差使如製造局總辦之類,油水之足並不下於海關道、鹽運使等等肥缺。而且實缺道員只能佔一個缺,差使卻可兼幾個,所以有些紅候補道,聲勢煊赫,起居豪奢,著實令人豔羨。
譚文煥就是深曉箇中三昧的,只是時運不濟,謀幹差使,幾次功敗垂成,到緊要關頭上,總是為大有力者所奪去。這時默察時局,朝中講洋務的大為失勢,而義和團人多勢眾,打出去的旗號又很漂亮,很可以有一番作為。他生得晚,每每自嘆,未能趕上洪楊之亂,否則,從軍功上討個出身,早就是方面大員了。如今有義和團“扶清滅洋”這個大好良機,豈可輕輕放過?
他心裡是這樣盤算,從來對付大股土匪,不外剿撫兩途,準義和拳改稱為義和團,即無再剿之理,接下來便是招撫。如果及早促成其事,則就撫的義和團便得設局管理,別的不說,只說經手糧餉軍裝,就有發不完的財。因此,由徐其登的關係,跟李來中搭上線以後,就不斷在裕祿面前遊說,勸裕祿收義和團為己用,上報朝廷恩遇,下求子孫富貴。日子一久,裕祿亦頗為動心,如今既然決心照譚文煥的話做,當然少不得譚文煥的參贊。
“義和拳是神仙傳授,所辦的事,萬萬非神力所及,譬如淶水燒教堂,誅教民,是一位老師念一遍咒,頓一頓腳,立刻有六丁六甲平地湧現,聽命而行。高婁村的教民三十餘家,大小一百餘口,一轉眼間無影無蹤,王副將親自檢視火場,連屍首都不曾發見。大帥,”譚文煥說,“請想,這那裡是凡夫俗子辦得到的。”
“是啊!”裕祿很嚮往地,“那位義和團老師,不知在那裡,能不能請來見一見?”
“這位老師叫張德成,在靜海縣屬的獨流鎮,主持‘天下第一罈’。請來見一見,恐怕……。”
譚文煥故意不說,要等裕祿來問。果然,“怎麼?”裕祿問道:“不肯來見我?”
“不是不肯。因為關聖帝君降凡,總是託體在張老師身上,身分不同,他不敢褻慢神靈。”
“要怎樣才不算褻慢呢?”
“這,”譚文煥遲疑地,“卑職不敢說。”
“說說不要緊。”
“得用王者之禮。”
“這可為難了!”裕祿答說,“用我的儀從,還無所謂。用王者之禮,非請旨不可。看一看再說吧!”
裕祿的態度,當天就傳到了張德成耳中。又等了三天,朝廷對涿州戕官一案處置的情形,也有訊息傳來了。
是個很確實的訊息,當楊福同被害的奏報到京,剛毅看完之後,竟表示:“不該先傷義士!”這義士當然是指義和團。
歷來暴民戕官,被視作目無法紀,形同叛逆的大罪。因為朝廷設官治民,而民竟戕官,等於不服朝廷的統治。為了維繫威信,如果發生這樣的案子,一定派大軍鎮壓,首犯固在必獲,無辜株連亦是常事,甚至上諭中會公然有“洗剿”的字樣出現。如今一員副將這樣慘死,而平章國事的軍機大臣竟還責以“不該先傷義士!”然則“義士”又豈可無聲無臭,毫無作為?
“水到渠成了!”李來中對張德成說,“你放手幹!我回西安去一趟,陝西能夠搞一個局面出來,出潼關,過風陵渡跟山西連在一起,再出娘子關到正定,席捲河北,何愁大事不成?”
※ ※ ※楊福同因公陣亡,竟同枉死,朝廷不但沒有卹典,還革了他的職。裕祿由於直隸提督聶士成的堅持,不能不派兵到涿州,但並非圍剿戕官的不法之徒,而是虛聲恫嚇一番。於是,涿州的義和團在兩三天之內增加了好幾倍,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